正文 中式兒童輔食市場潛力無限(1 / 3)

趨勢

作者:苗錫哲 慈鵬鵬 初紅橋

兒童輔助食品,是指除乳類食品之外的,能滿足兒童全麵營養需要的食品,雖然西式食品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但在中國80後年輕父母的推動下,中式兒童輔食潛力無限。這一市場的現狀怎樣?如何破譯市場密碼?

隨著中國民族文化的崛起,西餐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狂熱追捧,中餐正在崛起。但中西餐兩大陣營的較量尚未波及兒童餐這塊細分市場,在兒童輔食這個市場,中餐一直處於空白狀態,營養配方工業化的洋西餐幾乎壟斷了兒童輔食市場。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兒童中餐的勝出將會成為事實。

所謂兒童輔助食品,是指除乳類食品之外的,能滿足兒童全麵營養需要的食品。當幼兒長到6個月時,消化係統逐漸成熟,僅僅依靠奶粉和母乳不能滿足其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需要給兒童添加輔食保證營養的全麵。兒童輔食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配方穀類食品,如兒童米粉、燕麥粉等;第二類為食物泥,如蛋黃泥、果蔬泥、肉泥等;第三類是麵條、水餃、米粥等傳統中餐食品。目前,兒童輔食市場主要被前兩類產品所占據,傳統的中餐占據的市場份額還很小,但由於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西式兒童輔食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有限,而針對兒童的特製麵條、米粥等傳統中餐食品卻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家長應該盡量選擇適合中國寶寶身體狀況和飲食習慣的輔食作為寶寶的增加營養的來源,調查結果顯示,約85%的家庭給兒童添加輔食品的方法是自己做些米粥、菜湯、麵條以及蛋羹等,所以兒童中餐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解讀兒童輔食市場的現狀

“嬰兒潮”來襲,市場機會凸顯

自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數累計將近1億人,其中大部分已經處於生育旺盛期(20~29歲)。據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預測,從2007年開始,隨著以“奧運寶寶”、“金牛寶寶”、“世博寶寶”為代表的我國的生育小高峰持續來臨,新生嬰兒的數量會不斷增長,預計到2011年,新生嬰兒的數量將突破2300萬,處在6個月~3歲的兒童數量保守估計將達5000萬。“嬰兒潮”的出現,勢必會對兒童輔食市場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相當數量的潛在消費者、家庭平均兒童數量的降低也使兒童輔食市場有了足夠的市場容量,這也必將為兒童中餐市場的發展帶來機遇。

消費者“不差錢”,市場井噴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成倍增長。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1995年的4283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增長率為10.43%;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1995年的1578元增加到2009年的5753元,年均增長率為9.68%,而且這一增長態勢還將長期持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家長對兒童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家長的營養投入更是“不差錢”。

“80後”獨生子女是現在人口生育高峰的主力軍。由於成長環境、思想觀念的不同,“80後”父母的消費心理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更加敢於消費,而且對商品的質量、安全性及品牌尤為關注。在現代家庭中,孩子作為一切的“中心”,而且隨著國內家庭平均兒童數量的明顯下降,年輕父母對兒童的飲食質量、飲食營養的投入更加重視,這為兒童中餐市場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據業內人士不完全測算,目前,兒童輔食的市場價值大約在100億元,年均增長率20%以上,其中兒童中餐的市場份額僅占總量的10%左右,但市場增長率卻高達37%。雖然兒童中餐發展迅速,但這個市場主要還是被配方米粉等西式食品占據,兒童中餐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