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作者:郭梅雨

當“小私”替代“小資”走進都市白領的日常生活,“小私服務”的消費價值觀便悄然形成。“小私族”有哪些個性標簽?企業又如何用“心”營銷,跑贏這場私人經濟的競賽?

近幾年,當普通百姓還在為節節攀升的菜價不斷煩惱時,“小私族”卻逐漸流行起來,成了時尚族群的新標簽。“流別人的汗,吃別人(做)的飯,自己的工作專心幹,花掉的是血汗錢,換來的是自由身”——這就是“小私族”的宣言!“小私族”,即那些喜歡並享受私人化服務的人群,年齡在28歲~45歲,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和令人羨慕的職業收入,他們強調個性化和專業化,注重隱私,追求時尚,但更懂得享受生活。

“有事請和我的律師談吧”、“我要去看我的私人醫生”……這些曾經在外國電影中出現的對白,如今也常常掛在“小私族”的嘴邊。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小私服務”已悄然走進都市白領的日常生活:私人健身教練提供量身定做的健身計劃和訓練指導;私人營養師提供科學合理的膳食搭配建議;私人理財師提供理財規劃並指導投資。追求“專人專業專心服務的私生活”,已成為眾多白領最向往也是最時尚的生活方式。

目前,私人服務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倡導身體健康類,如私人醫生、私人營養師、私人健身教練等;二是提升職業品質類,如私人職業顧問、私人助理等;三是推崇新興生活方式類,如私人育嬰顧問、私人廚師、私人色彩顧問、私人衣櫥整理師、私人旅遊顧問等。這當中的一些職業名稱對許多普通百姓來說還相當陌生,但是私人服務這個行業的潛在需求卻在日益增加,私人服務正慢慢滲透到“小私族”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

“小私族”悄然成“市”

2001年中國開始出現私人教練職業;2004年,“小私族”一詞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但鮮有普通人關注和了解;2009年,“小私族”已經成為中國網絡流行的時尚熱詞。就這麼五六年的時間,“小私”悄然替代了“小資”,甚至大有普及普通白領的勢頭。若單從“小私族”這一稱謂上看,似乎有些自我,但事實上,這一時尚詞彙的背後卻意味著一個新的消費領域的生成,代表著一種新的消費方式的產生,並昭示著一個新的消費價值觀的形成。

新財富階層的消費新需求

“小私族”的出現,是社會財富增長的體現,也是新生的中產階層對傳統消費模式的反叛。如今,傳統的大眾化消費市場已不能滿足新財富階層對高端消費的需求,特別是當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標準化服務在犧牲個性化、差異化服務時,私人化的服務需求便應運而生了。

經濟學家認為,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上後,個人可支配收入的上升會使人們產生對私人服務的需求。目前,中國已經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消費群體。200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上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市,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11個城市的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達到中等富裕程度。

富裕了的消費者,有經濟能力承擔一些個性化的私人服務。他們希望在穿衣搭配、個人形象上有專門的顧問,他們不希望和普通大眾擠在一起購物,不喜歡為了一次體檢或頭痛腦熱就去大醫院花上個把小時排隊等候。所以,他們不在乎每年6000~10000元的私人醫生費用,不在乎每年3000~5000元的私人形象顧問的收費,也不在乎每年5000~50000元的私人律師費,他們在乎的是區別於他人的一對一的專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