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盧溝曉月(2 / 2)

二十九軍不但輸在裝備上、軍事上、政治上,更是輸在輕敵上!你說除了苦澀之外,你還能有什麼別的想法?!吳德到是上交了一份,關於治軍、戰術、訓練以及對日軍的分析等等方麵的數萬字報告,可惜石沉大海,誰會把一個小小的新進學兵放在眼裏,在這個論資格排輩份的老軍閥部隊裏,估摸著那份報告就躺在哪個角落裏生灰。

宛平城現在由三十七師一一○旅二一九團第三營接防,第三營是加強營,計有步兵4個連,輕重迫擊炮各1個連,重機槍1個連,約1400人。營長金振中中校是個倔強、經驗豐富的軍官,宛平城前後受敵,金營長不得不將兵力分散布置。十連、迫炮一個連布置在盧溝橋西岸大王廟附近,守西岸咽喉之地,十一連在宛平城北、十二連在宛平城南構工築陣防守,重機槍連、迫炮一個連、九連同營部坐鎮宛平城,而此時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駐紮有河邊正三旅團一木清直一個加強大隊二千餘人。

不但兵力上落於下風,而且二十九軍麵對的是強敵日本,日軍的重武器必然在步兵行動之前打擊,而二十九軍方麵還擊能力不足,隻能被動挨打,必然會被打亂陣腳,打擊士氣。這種整軍布陣的防守陣地戰的弱點其實在長城抗戰中已經體現得比較明顯,而且在以後的抗戰中也都大吃其虧。

基本上每一次中日兩軍大的交戰中,日中傷亡人數的比例大多在1∶5——1∶10之間,即:死傷一個日方戰鬥人員,中方要付出5個至10個戰鬥人員的沉重代價。

從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質量看,大約1個日軍的戰鬥力能抵5——10個中國士兵。除武器的因素外,軍事素質相差懸殊。日軍士兵都經過嚴格的軍事戰術技術訓練,戰鬥意識強,各級指揮官均出自軍校,自陸軍小學到陸軍大學的軍官比例很大。

中國的士兵均出身農民,絕大部分抱著當兵吃糧的雇傭意識,戰鬥的意誌不強。二十九軍的軍官絕大部分行伍出身,在軍閥混戰中提拔起來,雖然戰鬥經驗比較豐富,但過去遇到的對手均為不分仲伯的國人,在長城抗戰之前尚未遇到過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意識很強的對手。

軍官的指揮水平帶著很大的隨意性和個人的性格特征,教育士兵的指導思想非常陳舊,二十九軍的士兵課本就是四書五經,孔子的哲學是治世哲學,用於對付外國侵略者頗為迂腐。

宛平城,隻能說是處於風口刀尖,火爐架子上。

吳德不知道是自己到來的蝴蝶效應,還是自己的對“盧溝橋事變”的了解不夠,在吳德的印象中宛平城的駐軍長官不應該是團長吉星文嗎?怎麼會是金振中營長呢?吳德很有些自怨,早知道會來到這裏,自己幹嗎不多了解了解“盧溝橋事變”,現在自己隻知道是二十九軍在這裏跟小日本死掐,最後還敗了,知道佟麟閣將軍、趙登禹將軍壯烈犧牲在這場戰事,但卻不知道二十九軍打了多久,傷亡多少人,二十九軍後來又怎麼樣。唉,抗日英雄的事跡特別是國軍抗日英雄了解的太少太少。

下弦之月,銜在西山邊上,黛色籠罩,滔滔大河衝出峽穀,如銀蛇蜿蜒,至橋下奔騰東去。這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

過往商旅,文人墨客,升遷或謫貶的官宦或寄情山河,或感慨人生短促,或歎息旅途艱辛,或留墨或留詩,已經形成盧溝文化現象,光以盧溝橋為背景的詩流傳下來就有幾百首。

見證我中華滄桑七百年的盧溝橋啊,你可知道,英雄的中華兒女即將把滿腔報國熱血揮灑落在你的橋頭,以血肉之軀衛我中華,駐我中華長城,血祭盧溝橋!

請保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