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股市風險之三境界(2 / 2)

A股中提供的正和遊戲品種隻有茅台、格力等少數品種,所以采取“不博弈”態度的價值投資者鳳毛麟角;大多數人自然就隻能是主動或被動參與博弈的趨勢投資者。

所以,負和遊戲的本質是股市中博弈盛行的基礎,“認知風險”的存在,則為強勢一方製造博弈機會、在博弈中占據有利地位甚至立於不敗之地創造了條件。強勢一方可以利用規則、利用對手心理上的貪婪與恐懼、利用對手認知上的缺陷等等進行博弈,並相對自由地選擇博弈的品種和時間。

也就是說,通過有預謀的博弈行為,可以有效利用對手的“認知風險”,將“博弈風險”強加在對手身上,並且激發對手的“情緒化風險”,再與股市固有的“係統性風險”疊加,這樣一來,對手十有八九會進退失據,犯下操作錯誤。而對手失誤導致的虧損,正是主動挑起博弈強勢一方的利潤來源。任何參與趨勢投資,卻又低估“博弈風險”的參與者,對強勢一方而言都正中下懷。

由此可見,“博弈風險”是一種把各種風險聯係起來、可能造成各種風險連鎖爆發的風險,凶險不言而喻。

所以,除了“不博弈”的價值投資者,參與博弈的弱勢一方,在對待“博弈風險”上,需要采取非常務實的態度,看到機會時“火中取栗”,遭遇風險時“認賭服輸”,才能在不利的博弈位置上幸存。

根植於人性的“情緒化風險”

“係統性風險”是一種客觀風險,“博弈風險”是將各種風險聯係和放大的綜合風險,而“情緒化風險”則是純粹主觀化的風險。雖然“情緒化風險”很容易被各種外部現象、各種其他風險的發生所激發,但在理論上它是唯一可以通過投資者自身來克服的風險。

舉例來說,對於一個程序化交易係統來說,它需要承受的隻是“認知風險”、“博弈風險”和“係統性風險”,而絕沒有發生“情緒化風險”之虞。

在現實中,這唯一可以通過自身克服的風險,卻往往是參與者麵臨的最大風險。此為人性使然,主觀性是人的自我之一部分,甚至是自我存在的衡量尺度之一,人不可能像程序那樣拋棄主觀性。

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作者在一場德州撲克牌局中,麵對“80:20”的有利概率分布,理論上是“潛在風險遠小於潛在收益”的局麵。但對手孤注一擲賭最後一張牌出現“20%”的可能性,將對賭籌碼“一把梭”,麵對高達六位數的彩池,“博弈風險”瞬間超過“係統性風險”,成為作者馬上要處理的風險。

結果呢,文章中寫道:“我在概率、判斷、計算、膽量等所有方麵全部沒有犯錯誤的前提下,卻得來了失去一個六位數的彩池的結果。在前後不過3分鍾的時間裏!”

而對於很多人來說,噩夢才剛剛開始,作者接著寫道:“很多牌手一旦碰到這樣的情況,都會像狐狸大叔一樣心態失去控製,而在德州撲克上你心態失去控製的結果是很可怕的,可能不到10分鍾就可以讓你再輸10萬。”

此時,“情緒化風險”大爆發,把你徹底暴露在對手的槍口下,此時的你,正是一切有經驗玩家心目中最好的博弈對象,“博弈風險”隨之加大,“係統性風險”屢屢坐實。

怎麼辦?

如前所述,提高認知對降低各類風險均有幫助。

戲劇化的是,一些人的專業知識反而導致投資失敗。原因是認知絕不可能是完善的,但一些專業人士卻憑借其有限知識,自認為掌握了股市規律。這樣的人,做做“學術多頭”或“學術空頭”還好,一旦真槍實彈進行操作,其“認知風險”就會發作。換言之,其“不知道自己其實不知道某件事”,在低層次上的認知優勢,由於過度自信、失去客觀看待市場的可能性,因此在高一個層次便成了“認知風險”。

在當前現實中需要強調的是,如何理性地認識市場的非理性狀態。完全忘記風險、毫無保留地參與投機固然非理性,無論如何看不慣資金牛市、就是要證明牛市不該存在,則是另一個方向上的非理性。

其他方麵,“係統性風險”的應對最簡單,或者置之不理(因為盈虧同源),或者通過金融衍生品轉移風險;麵對“博弈風險”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賭博態度”,觀念上認錯和操作上糾偏要極快,這方麵索羅斯是趨勢投資者的榜樣;“情緒化風險”的克服主要是完成自我修煉的課題,有一點看似悖論:在市場中做到“無我”才能把握自我。這方麵,馬克·道格拉斯的《交易心理分析》是很好的讀物;至於了解人類認識風險的曆程,可以參看彼得·伯恩斯坦的《與天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