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股市風險之三境界(1 / 2)

股市風險之三境界

專欄

作者:吳曉兵

近期網絡上流傳著一篇文章,《職業德州撲克手看交易——風險的三個層次》,作者網名為“劍即是一切”。盡管通篇是分析德州撲克的交易,但筆者看後很受啟發,將其套用到股市中,股市風險也不外乎如此。

“認知風險”是一切風險之源

正如作者所說:“風險不是單一不變的,而是有層次的。”將股市中所有麵對的風險進行分類,有助於認識不同類型的風險並分別加以處置。

作者將風險分為“係統性風險”、“策略性風險”和“人為主觀性風險”,筆者覺得後兩者應該叫做“博弈風險”和“情緒化風險”。不過,筆者認為還有一種關鍵的風險沒有提到,那就是“認知風險”。它甚至還在上述三種風險之上,是一種更為基礎性的風險。因為各種風險的本質都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難以把握,而認知能力的提高,也就意味著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下降。假如有一種100%完善的認知,那麼上述三種風險理論上就不存在了。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帶著現在的股票軟件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十年前,那麼對他而言是不存在上述三種風險的。現實當然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因而“認知風險”也就無法完全消除,甚至要消除其中很小一部分都相當艱難,並由此帶來了與之相伴的“係統性風險”、“策略性風險”和“人為主觀性風險”。

那麼“認知風險”為何沒有被文章提及呢?筆者覺得主要是作者的“職業德州撲克手”身份造成了認識上的盲區。對於德州撲克,或其他很容易概率化的博弈遊戲而言,對其“係統性風險”的認知完全是一個數學問題。高水平的職業德州撲克手,已經達到了對這項遊戲本身規律認知的頂點,他在理論上很清楚各種情況的概率,並能夠快速計算出“係統性風險”,進而製定相應對策。

雖然股市中和德州撲克中的“係統性風險”都是不可消除、盈虧同源的客觀風險,但在股市中,“係統性風險”的存在形式要複雜得多,難以準確地量化計算。因此,股市中不同投資者對“係統性風險”的認識能力差異,要遠大於德州撲克玩家之間。

文藝複興科技公司(Renaissance)中坐滿了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外界猜測,大獎章基金(Medallion)的高回報率即得益於詹姆斯.西蒙斯及其團隊對數學超出一般的理解和他們對股市“係統性風險”量化計算的能力。但至於絕大多數投資者,雖然也知道“係統性風險”的存在,但因為無法量化,其實在應對時是一種“隨它去”的態度。

當然,即使普通投資者,也仍有一些辦法可以觀察係統性風險的大小。比如中證500期貨6月份合約IC1506,在即將成為主力合約時依然有200點以上的貼水,空頭願意犧牲潛在的200點收益來建立頭寸,以及多頭需要200點的額外保護才肯建立頭寸,從側麵說明了期貨交易者對中證500現貨“係統性風險”的考慮。

總之,正是由於站在“職業德州撲克手”立場上理解的“係統性風險”,與股市中真實的“係統性風險”不可同日而語,作者才會低估了“認知風險”,這恰恰是存在“認知風險”的一個證明。

險惡的“博弈風險”

雖然難以量化,但股市中的“係統性風險”與德州撲克中一樣,都是一種純粹客觀化的風險,是由股市或德州撲克這項活動本身施加於參與者的風險,而非其他參與者或自身所導致。

而另兩種風險,“博弈風險”和“情緒化風險”(即文章中的“策略性風險”和“人為主觀性風險”),則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博弈風險”是由其他參與者刻意施加於投資者身上的;“情緒化風險”是自身失控所帶來的風險。

博弈的本質是存量財富再分配,即自身的收益需要建立在對手虧損的基礎上。如果參與的遊戲是正和遊戲,邏輯上講博弈就不會過於慘烈,因為大家可以一起掙市場的錢;到零和遊戲,博弈就開始激烈起來,德州撲克基本上就是零和遊戲;如果參與的是負和遊戲,博弈就不可避免相當殘酷了。

在係列小說《三體》中,三體人具有思維透明的特質,對三體人來說,“想”和“說”是一回事,無論想到什麼對方都一目了然。這樣一來,三體人無論做什麼遊戲,都隻能以實力取勝,通過數學計算來決定輸贏,而無法使詐。如果三體人個個都是價值投資者,博弈風險也就不存在了。當然,這樣的市場是否還能夠存在是個疑問。

在現實中,身處A股這樣一個分紅抵不上手續費的市場,以及有著《三國演義》、甚至有謀略過度傳統的國度,價值投資者隻能是“稀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