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專題

作者:王文卿

當今的中國,“炒作”一詞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對明星不雅照的模仿和自我炒作,導致混淆了大眾的視聽,對炒作產生了異樣的看法。

“那是炒作!”

一句斷喝響起,飄來鄙視的眼神。

但,這種色眼識人的看法用在營銷江湖上,就大錯特錯了。

在穀歌上搜索“蘋果公司退價風波”,可以找到30多萬條結果,而更多人從這次風波中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蘋果iPad換代時,退還差價;

2.隻有去蘋果的直營店才可以退還這個差價;

3.蘋果在中國的直營店,全國隻有個位數;

4.在經銷商店裏買的,不給退。

進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搶占市場份額,顯然是一個戰略目標,有著豐富經營經驗的蘋果公司不會不知道雙重標準帶來的負麵影響。

但是,一向特立獨行的蘋果,公然向中國所有媒體傳達了自己的決定:進行雙重標準的退還差價。

一夜之間,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營銷江湖上,蘋果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公眾的視野,至於節省了多少媒體費用,就不得而知了。

無論有多少人用鄙視的眼神看待這件事情,我們可以預見蘋果在這件事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發生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炒作是個圍城。成功者,想過平靜的日子,把自己武裝到牙齒,生恐被炒作;城外的人,想回到不穿衣服的原始時代,生怕不被炒作,卻麵臨著迷茫與困惑。

“水軍、五毛黨、灌水者”應運而生,大家開始上演了一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鬧劇。而事實證明,通過網絡炒作而名揚天下並名利雙收者,寥寥數例。

不可否認,網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染缸,但同時也開辟了一個低成本運作品牌的時代,它包羅萬象,有芸芸眾生的醜態百出,也有社會精英的同台競技。究其根本,不過是土豆和馬鈴薯的區別,不同的眼神,見證了這個世界的精彩和趣味。

所以,炒作本身沒有什麼正邪之分,更沒有神秘色彩。

為成功,劍走偏鋒而炒作者,最終成就的恐怕是自欺欺人的鬧劇(芙蓉姐姐和鳳姐之類非正麵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不再贅述),並且會被曆史的潮流淹沒;真正靠事件營銷走向成功者,他們抓住的是機遇或者是創造了機遇,並走在正道上。

炒作,是一把劍,可以殺敵,也可以是破壞社會和諧的凶器;它是一條河,可以是澤被鄉鄰的母親河,也可以是“洪水猛獸”。

當炒作來到身邊時,營銷人眼裏應該有這樣四個字:“拿來主義。”還原事情本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炒作”來了,別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