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任何看不順眼的人立刻就湧現一個念頭:跟他見個高下。”
1940 年11 月27 日, 龍年,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的東華醫院,一個男孩降生了,他名叫李振藩。據說父母為他取此名字,是希望他日後振興三藩。
但大多數中國人更熟悉的,是他的另一個名字——李小龍。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當時的粵劇名伶,所以李小龍從小就出入戲棚。在三個月大的時候,他就被人抱在懷中,充當了影片《金門女》中的“活道具”。拍完這部熒屏處女作,小龍就和家人回到香港,開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幼年的李小龍整日頑皮好動,是家裏最讓父母操心的孩子。據說日據時期,五歲的小龍曾經爬到樓頂,舉著拳頭對著低空飛過的日機大聲叫罵,把母親何愛瑜嚇得一臉蒼白,而他自己卻毫無懼色。
童年的李小龍還有一個特別的愛好——打架。在弟弟李振輝的記憶中,每次放學回家,小龍就會把校服一脫,換上唐裝,跑到街上找對手。小龍的組織能力也強,經常聚集不良少年鬥毆,很多高年級學生也不敢招惹他。李小龍有一句經典名言:“從童年到少年,我對於任何看不順眼的人立刻就湧現一個念頭:跟他見個高下。”這句話可以算是對他街頭小霸王生活的完美概括。
雖然李小龍從小就愛惹是生非,但他也有弱點。據李振輝回憶,小龍自小就有鼻過敏。
在他的許多影片中,都有一個招牌式的摸鼻動作,其實這一帥氣的舉動完全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隻因為他的鼻子不舒服。更糟糕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小龍卻從小懼怕蟑螂,後來為了克服恐懼,小龍把蟑螂一隻隻捉起來,串成“蟑螂項鏈”,專門拿去套女孩子的脖子。
十三歲那年,在一次街頭鬥毆中,李小龍被一位學過功夫的對手輕鬆擊倒,這一次街戰失利,讓李小龍陷入反思。
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十三歲的小龍拜詠春拳宗師葉問為師,開始學習武術。
拜師葉問後,小龍不僅經常去武館學習,還在家拿弟弟當人肉沙包,甚至吃飯時都會捶打凳子,說是要盡快把拳頭變硬。李小龍的武功進步神速,在1958 年贏得了聖喬治書院西洋拳冠軍。廢柴不良少年李小龍,終於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完成了一次華麗的逆襲。
但是,李小龍平日街頭打鬥仍然很多,家人擔心他真的變成流氓少年,故讓他去美國讀書。於是,十八歲的李小龍漂洋過海,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我不怕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我隻怕將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
廣東話有句俗語:是猛龍必過江。十八年以後,李小龍帶著一百美金隻身回到美國。
似乎上天早就注定,這個不安分的男孩一定會闖出什麼動靜。
不久前還要傭人伺候的少爺,到了美國完全換了一個人。
為了維持生計,他一邊繼續念高中,一邊在餐館打工。結束預科學習後,李小龍進入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哲學。至於為何選讀哲學,李小龍在1972年接受台灣報紙訪問時解釋道:“哲學會告訴你為了什麼才活著。”
大學裏的李小龍,仍然保持著一絲“烈火暴龍”的性格。
那時,美國的種族歧視還普遍存在,不願服輸的李小龍隻要聽說有亞洲同胞被欺負,就會立刻趕去用拳頭幫同胞解圍。
因為對武術的熱愛,1962
年4月,大學二年級的李小龍在一個西雅圖唐人街的地下室裏,成立了第一間振藩國術館。
正是在這裏,他認識了未來的妻子——前來學武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女學生琳達·埃莫瑞。
1964 年,對李小龍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他作為表演嘉賓出席美國長堤空手道大賽,表演了詠春拳、蔽目粘手等功夫,他的武技驚動四座。從這裏,李小龍迅速躋身美國武壇主流,也讓美國人知道了,在東方還有一種叫做“功夫”的武術形式。
自長堤空手道大賽一舉成名後,李小龍在功夫練習上更加努力。他曾說:“我不怕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我隻怕將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他的這句話,如今已成為眾多武術愛好者的座右銘。
1970 年,刻苦練功的李小龍背部受了重傷,醫生囑咐他乖乖臥床六個月。李小龍的行動受到限製,但他的腦子卻一刻也停不下來,最終寫出《截拳道之道》中的大部分文章。
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是以詠春拳為母拳,並融合了拳擊、擊劍等武術形式,這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創舉。但是他的特立獨行卻得罪了不少詠春門人。當時,坊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李小龍被詠春拳視為叛徒,葉問不再認他做弟子。
事後李小龍回港拍電影時,曾給葉問打過一通電話。
電話裏,小龍開門見山地問:“師父,您到底認不認我小龍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龍的話聽來簡單,但很難回答。葉問如果回答“不認”,未免小家子氣, 若是回答“ 當然認”,又擔心其他徒弟不滿,更擔心外人說三道四。葉問言簡意賅道:“認不認隨你呀!”將李小龍踢來的“球”又踢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