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何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1 / 2)

為何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

高管商學院

作者:陳明哲

詹姆斯·馬奇教授提出的“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對管理者特別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尤其如是。我的動態競爭理論有三個基本要素:察覺(awareness)、動機(motivation)、能力(capability)。“察覺”,即與注意力緊密相關。

一位老板曾對我講過“三看”: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很精辟地闡釋了“管理注意力(managerial attention)”在激烈競爭環境下麵臨的挑戰。很多時候,沒有注意是因為“看不見”。看不見不是因為不存在,而是被不經意忽略了;有時候看見了,但“看不懂”,不明白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或采取某一項行動的具體意圖;更重要是認知盲點——“看不起”,認為“某某某根本成不了氣候”,給了競爭對手慢慢蠶食並顛覆的機會。

你能看見什麼?

幾乎所有與競爭者間的互動,以及企業轉型等經營管理活動,都與管理者的注意力配置相關。注意力的配置是複雜而動態的,要做到隨時洞悉市場變動的信號,並轉換為公司內部創新的能量,並不容易,有時候也不單單是企業和顧客兩廂情願的事。比如,iPhone的前身Newton失敗了,因為當時相關業態還沒有起來,供應商係統還沒有注意到這個產品本身的爆發性。

影響到察覺、注意力的因素很多。首當其衝的,管理者的角色認知影響力非常大。假如我定位自己是專業經理人,可能隻關心績效如何評估、獎金如何發放,對公司經營麵的議題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其次,組織結構與製度也會影響經理人關心什麼議題,或注意什麼樣的對手。假如一家公司的華北、華南兩大區績效是單獨評估而不是整體評估,當華南市場受到競爭對手攻擊時,華北區就不會有動機去援助,甚至不會去注意華南“戰局”的態勢;第三,動機、能力與察覺也相互影響。

企業高層需要自我定位為戰略家,關注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公司在整個生態體係裏麵扮演什麼角色?這個角色在未來三五年內會不會因為競爭對手、創新等各種原因而有任何改變?大環境改變時,原來的角色還能不能維持?更具體地說,還應該關心短期內大環境或客戶需要有沒有大的改變。比如,某同業公司在歐洲推出了一個新產品,你就必須開始關注這個產品有沒有可能很快到中國來。但是,又不能因為過度關心大環境而忽略了日常經營細節,因為對微觀事務的忽略很容易導致大盲點。如果高層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一定要有專門的團隊幫你注意一些比較瑣碎的事情。

在動態競爭分析中,注意力的配置要同時考慮資源與市場兩個層麵。一方麵要思考競爭對手和自己,在戰略、人員配備與組織文化等資源麵的差異,另一方麵也要思考自己跟每一個競爭對手在市場上的關係,進而預測當發動攻擊時,哪些對手會響應,哪些不會;會在哪裏回應,多強,時間多久。一家公司再強,也有最弱的一環,對手一定會找那個地方來打。因此,企業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思考環境的變化、對手的進攻會不會使公司的短板更短,進而喪失競爭力。

如何看懂?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環境變化越來越快速,注意力的管理和信息的搜集變成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這時候單單“看見”還不夠,更要能“看懂”。

“看不懂”的重要原因在於,未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說難很難,說不難也不難。首先,當今社會的信息相當發達,即使公司不一定了解競爭對手的內部運作狀況,也可以從對手跟其他公司的競爭互動中看出一些端倪。第二,對手事實上與你會有很多交集,比如相似甚至相同的經銷商、供應商和客戶,公司可以從這些利益關係人著手,去驗證自己的判斷。在高科技行業,驗證起來很快,成本也沒那麼高,缺點是變化太快,傳統行業的行為模式反而比較好預測。

其次,“看不懂”是因為視角漂移而無根底,注意點太多導致信息爆炸,卻不明就裏,甚至歪曲和誤讀。注意力的配置,最重要的是和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直接相關,然後是要和戰略行動相關。管理者一定要想清楚現階段最重要的點在哪裏,才能找到相關的關注點,也才會正確解讀搜集來的信息。另一種思考方式就是自問:若要成功,需要在哪一件事情或在哪些方麵做到最好,再條列出需要關注的信息點。有時候,管理者可以通過分析競爭對手的領導者來推斷其戰略。尤其對於公眾公司和高調領導人物,可以通過聽其言、觀其行的方式,從過去所為或過去所言與所為的符合程度,來推斷他的經營管理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