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周立軍輯錄
【生命】泛指由有機物、水構成的細胞組成,並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能夠穩定地從外界獲取物質和能量,能回應刺激、複製、自我繁殖的半開放物質係統,經過自然選擇,漸漸地在進化過程中一代代適應其環境。生命通常都要經曆出生、成長和死亡。
【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依據傳統的概念,把人或動物的心跳、呼吸永久性停止作為死亡的標誌,可分為瀕臨死亡期、臨床死亡期與生物學死亡期。目前公認的醫學觀念以腦幹死亡作為腦死亡的標準,一旦出現腦死亡,就意味著人或動物的實質性死亡。死亡後的動物體和人體會出現一係列的生理變化,包括屍冷、屍僵、屍斑和腐爛等。這些現象也可以用來判定死亡。
【動物】動物一詞來源於拉丁語詞彙“anima”,即靈魂。現指生物的一個種類,區別於人類,一般以有機物為食,能感覺、有神經、可運動的具有感知痛苦和緊迫能力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水陸兩棲類、魚類或無脊椎動物。
【生命主體】根據哲學家湯姆·睿根的學說,如果個體有下列諸特點,它們便是生命的主體:它們有信仰和欲望;它們有知覺、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感覺,包括它們自己的未來;它們有情感生活,可感受快樂與痛苦;它們有偏好與福祉權益;它們有主動追求欲望與目標的能力;它們有長時性的心理生理認同;它們有就下述意義而言的個體福祉:它們的經驗生活對它們是好是壞,和它們對其他生物之用途沒有邏輯上的關係,和它們身為任何其他生物之利益對象也沒有邏輯上的關係。
【工廠化畜牧】《農業辭典》(TheAgriculturalDictionary)將它定義為一種“畜牧形態,通常是根據現代企業效率標準,純以金錢收益為目的的大規模作業。”工廠化農場通常為大公司所擁有,而根據規模經濟來運作。它們一般是全自動化且四周設圈圍起來,而在驅動它們的利潤與效率概念之下,動物必然隻是被視為經濟商品而已。
【屠宰場】人類發明的終結動物生命的死亡之地。每年數百億條有意識、曾經活蹦亂跳的動物,經此進入人類暖烘烘的胃部——那一片新的葬身之地。
【動物權利】(或稱動物解放)是人發起的保護動物不被人類作為占有物來對待的社會運動。這是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其宗旨不僅要為動物爭取被更仁慈對待的權利,更主張動物要享有精神上的基本“人”權,比如,和人類一樣免受折磨的權利,而不僅僅被當作人類的財產或工具,無論在法律層麵或是精神層麵。
【動物福利】所謂動物福利,或動物康樂,簡而言之是指動物也有“動物權”,活要活得舒適,死也要死得沒有痛苦。具體講是讓動物享有國際上公認的五大自由:是指動物有免受饑餓、享有良好環境、免受傷痛、免受恐嚇和張揚個性的五大權利。
【物種主義】“物種主義”作為一個新的術語,僅僅在幾年以前才進入人類的語言。字典上解釋說,它是:(1)將自己所屬物種的成員的利益淩駕於其他物種成員的利益之上的一種偏見或歧視的態度;(2)一個用來描述人類對於其他物種的普遍歧視的詞。哲學家彼得·辛格將物種主義定義為允許自己所屬物種的利益“超越其他物種的更大的利益”。
【人類中心主義】是要把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原點和道德評價的依據,有且隻有人才是價值判斷的主體。其核心觀點包括:(1)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係中,隻有有意識的人才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價值評價的尺度必須掌握和始終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時候說到“價值”都是指“對於人的意義”。(2)在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中,應當貫徹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這一命題的是康德,這被認為是人類中心主義在理論上完成的標誌。(3)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的活動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一切應當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