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窮忙族”為什麼越忙越窮(1 / 2)

“窮忙族”為什麼越忙越窮

文化

作者:黃夏

問題的關鍵仍然在於“窮忙族”本身,他們是否有自救的願望以及合適的自救途徑,決定了他們能否走出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

托克維爾也許是描述“美國夢”的人中名氣最大的非美國人。他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寫道:“美國人居住在一個令人感到奇妙的國土上,他們周圍的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每一變動都象征著進步。因此,新的思想在他們的頭腦裏總是與良好的思想密切結合。人的努力,好像到處均無天然的止境。在他們看來,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而是有誌者事竟成。”

盡管隔了一段之後,托克維爾又捎上一句滅了滅火:“對於一個美國人來說,人的一生就像一場賭博,就像一次革命,就像一個戰役”,但人類中的大多數,包括美國人自己,都欣欣然從上述這段話中得出一個美妙又片麵的結論:隻要一個人身體健康、勤奮肯幹、頭腦又不太笨,那他就沒有理由不在美國這片自由的熱土上獲取成功和財富。但事實遠非如此,《窮忙》一書的作者戴維·希普勒發現在當今美國,越是忙碌的人反而越窮,由這些“窮忙族”構成的美國貧困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3年為15.1%,2003年為12.5%,2006年為12.3%,金融危機後的2011年飆升至15.2%。自1997年起,希普勒深入全國各類社區、城鎮、職業培訓中心、廉租房和血汗工廠,追蹤“窮忙族”的身影,“我的目的是在他們允許的範圍之內,盡可能充分地調查他們的生活,解開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鏈,從中找出個體困境的成因”。

從體例上來說,雖然《窮忙》各章均以某個主題(稅收與金融、工作與福利、移民與有色族裔、有犯罪和吸毒記錄人員、家庭暴力中的女性和孩子、學校教育等)來突出重點,但希普勒更強調各種致貧因素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為聯係的:“事實上,對於幾乎每一個家庭來說,貧窮的成因都有一部分經濟原因,一部分心理因素;一部分個人因素,一部分社會原因;一部分過去的影響,一部分現在的情況。每個問題都令其他問題造成的影響加大,所有問題之間的聯係是如此緊密,一個逆轉就能夠導致連鎖反應,令結果與初衷背道而馳。”

希普勒列舉的卡羅琳及其女兒的故事,可謂“連鎖反應”的典型案例。卡羅琳成長在一個支離破碎的貧窮家庭(先天不足),高中畢業兩年後就結婚和離婚(低學曆的單身媽媽),“既驕傲又愚蠢”地拒絕了前夫父母的經濟援助(個人過失),在撫養四個孩子的負擔下陷入抑鬱和悲痛的雙重折磨中,在就業和失業間反複徘徊。她開始領取救濟金,但政府因其找到工作而停止醫療補助(醫保漏洞)。她從來沒有拿到與男性員工同等的工資(性別歧視),又因沒有醫保用於補牙而在這個“把燦爛的笑容和投票權看得一樣重要”的職場中提升無望(年齡與容貌歧視)。更不幸的是,她的一個女兒患有輕微智障,但她頻換工作以至沒有辦法將女兒送入特殊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即使送入學校,學校也總是威脅要將卡羅琳因時時加班無暇照顧女兒的事實上報有關部門(教育製度漏洞)。卡羅琳向老板請假四處找人幫忙,結果被告知女兒年齡太大所以不能獲得兒童關懷補助金,又因為年齡太小不能獲得社保部門的資助(福利製度銜接不力)。等她回去上班,老板告訴她你不要來了,於是,一個噩夢般的循環又將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