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穿越黑暗的旅行(1 / 1)

穿越黑暗的旅行

文化

人類製度、道德與習俗,隻不過是一閃即逝的光輝花朵,對整個世界而言,這些光輝花朵不具任何意義,如果有意義的話,也隻不過是整個世界生滅的過程中允許人類扮演自己所扮演的那份角色而已

前段時間,被當地一家畫院邀請去給一些從事書畫創作的人交流藝術創作體會,也許這位熱情的藝術主持曾經是位詩人,或是覺得當今書畫總是缺乏詩意的呈現,就特別囑咐我一定要多講講詩歌方麵的內容。我表示自己是個書畫外行,也隻能就文學寫作的經驗談談關於藝術創作的內心感受。

當我說一個從藝者極有必要拉長自己藝術創作的黑暗期時,就有幾位老師當場表示他們自己早就用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等傳統文化來規範自己的心路了。讓我也忽然記起詩人於堅在關於詩的論述中說過這種規範就是文。文作為名詞是一種靜態的表達,文的結果是雅。雅是正確、規範、美、高尚以及極致的集結。文而雅,雅而馴,文雅使得整個文明史具有了感性與理性兼容的智慧。隻是自宋以後,文雅遭到了曲解與破壞,日益微縮,小家子氣,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民國的五四運動是對文的一次複蘇,是對“雅”的一場革命,但後來文革卻再次斷送了這一切,中國再次回到文以前的野蠻年代。所以直到現在,我們不是創造藝術,是旨在召回那個巨大的傳統並不遺餘力地激活它。我們所說的文明也隻是針對混沌與黑暗而言,這個文明中的文是個動詞,是把黑暗的不開化的事物文出來,使它內在的部分變得光明正大,明的是內心的黑暗,明心方可見性。所以一個藝人絕不是輕浮地賣弄或假仁假義地欺世盜名,而是作為一個開創者提著勇氣拿起鋒利的雕刻刀在巨大的黑暗體上文出一道道明亮的圖案來,這注定是一個上下求索的曆程,艱辛而又漫長。故此我把從藝者的每個創作現場都當做一次次穿越黑暗的旅行。

既然是旅行就要有出發、抵達與回歸,就要有出發的使命感、抵達的幸福感與回歸的儀式感。使命感來自對文雅的書寫,幸福感則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情緒”,其中積極的生活,我想不外乎對已知事物持久的熱忱與對未知領域勇敢的探索,其次是從中找到的趣味。當然回歸的儀式感來自心靈的返鄉,回歸本身就是帶著莊嚴儀式的信仰,是東方文化中所講的文法自然,西方的說法則是一個藝術的靈魂在本我與超我之間最終找回的那個真實的自我。為了這個真實的自我,西方人建造了一座座聖殿來聆聽上帝的教誨,是祈禱的、懺悔的。而我們東方傳統的宗教是道法自然,大自然就是我們苦苦尋覓的那個道場。因為對於自然,我們在不理解它的時候才開始理解,當我們覺得它是陌生的,再也無法容納我們的時候,我們才感覺到早已從自然中逃離,那將是一片荒蕪而又寂寞的世界。

總之,一個作家慣於作文,賦予文采;一個書法家寫字,尋求字形。我們所使用的文字便是世界的秩序化。中國文字一開始就與自然萬物有關,就具備詩性特質並存在宗教趣味。就在這個春天,有一佛教友人還警告我說寫作隻是工巧明的一種,不要以為掌握了一點工巧明的技巧就能橫掃天下,它僅僅是技巧而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了卻生死的智慧呢,人生如果全部耗費在工巧明上是不好的,沒有正路智慧的人不適合從事藝術,那將會及早逝去的。這樣一番話雖然蹊蹺而又深奧,卻給了我足夠的警惕對待文字,故而我再次放慢了穿越藝術春天的節奏,也再一次拉長了一個個文字密布的夜晚。這樣一個書寫者也許從此就具備了一種拓向無限領域的可能。用詩人裏爾克的話說:這個人不再是在他的同類中保持平衡的夥伴,也不再是那樣的人,為了他而有晨昏與遠近。他猶如一個物置身於萬物之中,無限地單獨,一切與人的結合都退至共同的深處,那裏浸潤著一切生長者的根。我想把這個偉大詩人的話理解成一種出眾或者說是卓爾不群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