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筋骨老偏方,讓身體自己治好自己(1 / 3)

懂得了這些小竅門,不用藥就能立馬恢複健康。

23.手腳冰涼,請用《神農本草經》裏的老偏方

症狀:手腳冰涼,腎陽虛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人參15克、黃芪15克、甘草10克,加溫熱水浸泡飲用,每天服3次,一個月為一個療程。

有個女孩到我這裏看病,我一眼就看出她有點氣血不足。聽這個女孩說,她長期怕冷,大熱天裏,別人穿著短袖衫,她還得穿個長袖,一到冬天,更是穿得像個粽子才暖和。到了晚上睡覺,手腳嚴嚴實實地捂在被子裏,卻還是冰冰冷冷的。

按中醫的說法,她這是“腎陽虛”。先抽血檢查了一下,檢驗結果顯示她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偏低,即“甲狀腺功能減退症”。這也是“腎陽虛”的典型症狀之一,它與甲狀腺功能減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有研究顯示,確診為“腎陽虛”的患者,血中的甲狀腺激素水平明顯偏低;而那些濕熱、陰虛的患者,血中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卻基本正常。另外,我們普通人都知道,如果疲勞過度或房事無度,也很容易出現“腎陽虛”的症狀。研究表明,個中機製亦與血中的甲狀腺激素水平下降有關。

為什麼甲狀腺激素水平低,就會怕冷呢?原因是甲狀腺激素的作用是促進體內能量代謝,使產熱增加。當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激素不足時,人體的產熱就會低於正常水平,產熱少,自然人體的“陽氣”不足,當“陽氣”少得無法溫暖軀幹、四肢時,患者就會怕冷,四肢也時常冰冷了。

順便一提,有些腎陽虛怕冷的患者,其抽血顯示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卻在正常範圍,但促甲狀腺素(TSH)卻升高,這種情況則叫做“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可以理解為“早期”的甲狀腺功能減退,這類患者同樣可能出現怕冷的症狀。

向患者解釋明白後,我告訴她,要治手腳冰冷,其實很簡單,最快的方法是補充甲狀腺素,例如吃甲狀腺片,症狀很快就能改善。不過患者擔心吃西藥有副作用,我便告訴她一個食療偏方,隻是見效會慢一點。偏方是這樣的:取人參15克、黃芪15克、甘草10克,加溫熱水浸泡飲用,飲完再加水浸泡,繼續飲用,每天共飲用3次,一個月為一個療程。大約1~3個療程後,手腳冰涼的狀況就能漸漸好轉了。

從中醫來說,這個方子中的人參、黃芪均是補氣的名藥,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至於甘草,其實它也是一味補品,《神農本草經》中對它是這樣記載的:“甘草主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氣、解毒。”一起服用三味補氣之品,就能補充人體正氣和陽氣,令怕冷、手腳冰涼的症狀改善甚至消失。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甲狀腺功能減退往往與自身免疫紊亂有關,可以理解為人體的免疫係統出了毛病,把甲狀腺細胞當成敵人進行攻擊,結果造成了甲狀腺細胞受損、數量減少,這樣分泌的甲狀腺激素自然就不足了。而人參、黃芪、甘草這三味藥均有調節免疫、保護甲狀腺細胞並促進甲狀腺細胞進行修複的功效。另外,像人參之類的補氣藥具有興奮作用,能夠刺激殘存的甲狀腺細胞,激發其活力,以使其分泌更多的甲狀腺激素。總之,這味人參黃芪甘草湯的目標並不是為了補充甲狀腺激素,而是針對甲狀腺進行調理,因此雖然起效較慢,但若能堅持服用,一般都能見效。

患者聽完我的解析,決定照方子食療。我告訴她,還可以同時服用一些“補腎陽”的中成藥(如著名的中成藥“腎氣丸”),能起到加強療效的作用。她聽從了我的意見,回家後就買了腎氣丸與製作的人參黃芪甘草湯共服。兩個月後她回來複診,怕冷的症狀已經消失大半。

不過,要提醒的是,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還有其他病因。例如長期過高的血糖,本身就可能對甲狀腺細胞產生毒害;還有一些患者,是因為腦袋中的下丘腦、垂體這些器官病變引起的甲狀腺功能減退。對於這些疾病,就需要針對病因治療,才能取得良效了。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人參、黃芪、甘草均有一定程度升高血壓的作用,所以,對於高血壓、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這個偏方要慎用才行。

24.肘關節疼痛,推一推就好

症狀:肘關節疼痛,網球肘(家庭主婦肘)

偏方:在肘關節尋找壓痛點,手掌放在與壓痛點相距3厘米的前臂上,掌根發力下壓,並從肘關節向腕關節的方向推,每推壓3~5秒,休息2秒,連續推5次。

一天晚上,鄰居張太太來找我,說她有個姐姐想找我看病。我說好啊,約個時間見麵就可以了。沒想到,原來張太太的姐姐當時遠在千裏之外的陝西省,過來一次很不方便。無奈之下,我隻好“隔山打牛”,通過QQ來詢問對方的病情。聊了不久,我就知道她姐姐患的是網球肘。網球肘最早見於網球運動員,並因此而得名。而在現代,家庭主婦也開始頻發此病了,發病時患者的肘關節會在屈伸時感到疼痛,嚴重影響她們日常做家務。

這是個小病,一般醫院的疼痛專科都能輕鬆處理。但張太太說她姐姐得這個病已經有一年多了,起初沒去看,後來實在忍受不了疼痛,就在當地醫院打了一針封閉針,打完就完全不痛了。但過了兩個月,肘關節疼痛又開始發作,反複發作幾次後,當地醫院的醫生告訴她,既然打封閉針容易反複,那就直接開刀做手術吧。張太太的姐姐可不想為了這點小事去挨上一刀,繼續忍著疼痛,直到最近她和張太太通電話,聽說我治病有不少奇特的辦法,這才重新燃起看病的希望。

張太太這麼信任我,總不能讓她失望。於是,我告訴她姐姐一個很簡單的方子——推筋手法治療網球肘。具體做法:患網球肘的患者都可以在肘關節找到一處很明顯的壓痛點,先找到這個壓痛點,然後把另一隻手掌放在距壓痛點3厘米左右的前臂上,掌根發力下壓,並用力從肘關節向腕關節的方向推,發力約3~5秒鍾,休息約2秒鍾,再次發力推,如此連推5次。

為什麼推筋手法能夠治網球肘呢?從中醫傳統理論來說,網球肘的疼痛是因為局部經絡瘀阻,不通則痛,通過推筋手法,能夠疏經活絡,疼痛自然就可以消除了。從現代醫學來解釋,其原理則是這樣的:網球肘的發病原因是由於長期的勞作,在肱骨外上髁處發生了軟組織勞損,繼而局部產生了軟組織粘連、緊張的現象。粘連的軟組織會擠壓神經感受器,產生疼痛的感覺。而臨床治療的思路就是“鬆解”,令神經感受器不再受到擠壓,疼痛就可以消失了。

“鬆解”的思維在臨床上非常有意義。比如中醫用針刺療法治療網球肘,在局部刺上幾針,出針後疼痛往往就可以完全消失,跟打封閉針的效果一樣好。打封閉針、麻藥能止痛,這個大家都好理解,但針灸用的銀針上麵可沒有任何麻藥啊,為什麼效果也這麼好呢?原理很簡單,銀針穿過皮膚,到達粘連、緊張的組織,此時借助一些針刺手法,就能鬆解這些粘連和緊張的組織,從而解除對神經感受器的擠壓。神經感受器不受擠壓了,疼痛也就消失了。而做手術其實也是為了“鬆解”,隻不過是用手術刀把粘連、緊張的組織給“鬆解”罷了。

針刺要由專業醫生才能操作,普通人做不來。推筋手法則不同,推筋不破皮,患者在家裏都可以自己實施。推筋的原理和針刺、手術都一樣,隻要力量夠大,次數夠多,就能夠把粘連、緊張的軟組織給拉鬆、拉開,神經感受器的擠壓就能被解除,達到消除疼痛的目的。

我這樣一說,張太太和她姐姐就都聽明白了。一周後張太太來我門診部看病,順便說起了她姐姐。多虧了我的推拿偏方,她姐姐實行了三天,症狀就完全消失了。

要注意的是,推筋治療網球肘,要訣是一定要用力,力量如果不夠的話,就不能把粘連、緊張的軟組織拉鬆、拉開。一般來說,如果力量夠大的話,每日進行一次推筋手法,1~2天疼痛就會消失,而且不易複發;推的力量不夠的話,那麼連續堅持一周,也會取得明顯效果。

此外,如果單純應用推筋手法效果不夠滿意的話,還可以加用“揉搓手法”。具體做法:把大拇指置於肘關節處的壓痛點,用力下按,再用力左右揉搓,這樣同樣是為了達到“鬆解”的目標。不過這種手法實施起來時會很疼痛,患者提前要有心理準備,最好酌情選擇。

25.玩電腦手麻,按按頸椎側麵就好了

症狀:胸廓出口綜合征引起的手麻症狀

偏方:

①用力按摩右邊頸部側麵區域,熱敷頸部側麵的肌肉。

②在前臂中線上,從腕關節一直揉搓至肘關節。

小麗最近迷上了網遊,經常坐在電腦前,一玩起來就是幾個小時。如此持續奮戰了一段時間,她發現自己惹下了手麻的毛病。具體表現是,從右手的食指到小指四個手指頭麻木。這個麻木倒也不是經常出現,但隻要她在電腦前坐上半個小時,就開始麻木,離開電腦活動活動,麻木就漸漸消失了。

一開始她也沒太重視,每天繼續上網鏖戰,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症狀越來越嚴重了,隻要坐到桌前,把右手放到桌子上,保持這個姿勢3分鍾,手指就會開始麻木。別人告訴她這可能是中風先兆,嚇得她連忙到醫院看病。醫生告訴她,才二十多歲的年齡,中風的可能性實在不大,更像是頸椎病而已,就讓她每天到醫院做頸椎牽引,回家貼膏藥。如此治療了兩個星期,小麗的症狀卻毫無減輕,於是她來找我看病。

聽完小麗的病情介紹,我讓她到桌前坐好,把右手平置到桌子上,果然,3分鍾左右,她的四個手指就開始麻了。我讓她先保持著這個姿勢,我再用拇指使勁按摩她頸部的右側區域。才按了大約5秒鍾,小麗就告訴我,她手指的麻木像變戲法一樣突然完全消失了。我讓她垂下手臂,幫她在頸部側麵區域按摩了一會兒,然後再讓小麗把手放回桌麵。小麗照做了,過了3分鍾,手還沒有麻,又過了20分鍾,手還是沒有麻。

小麗又驚又喜,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說像她這樣的手麻,我見得多了,並不是什麼頸椎病,而是叫做“胸廓出口綜合征”(英文縮寫叫TOS)。其原理是這樣的:支配我們手臂、手指的神經是從頸椎側麵發出來的,這條神經被三塊肌肉(分別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以及小斜角肌)包裹著,當這三塊肌肉因急性或慢性損傷後產生炎症、腫脹、痙攣時,就會對神經產生擠壓,結果就會出現手麻的症狀了。

TOS這個病,在臨床上其實是很常見的,但是知道的人卻不多。很多臨床醫生一聽到手麻,馬上會想到“頸椎病”這個診斷,但治療起來效果卻並不理想。我看過的很多TOS患者,輾轉看了多個醫生,按照“頸椎病”的思維吃了很多藥,做了很多治療,卻總是收不到效果,但按照TOS的思路一治,很快就能立竿見影了。

小麗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她玩電腦、打網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頸部基本都保持著同一個姿勢。長此以往,頸部側麵的三塊斜角肌就會產生慢性勞損,對神經產生壓迫。我剛才按摩她頸部側麵的區域,就是通過按摩使這三塊肌肉放鬆、鬆弛下來,解除了對神經的壓迫,手自然就不再麻了。

我告訴小麗,雖然現在她的手麻暫時消除了,但是三塊斜角肌畢竟已經出現了損傷,需要一段時間修複才能痊愈。我叫她回家後自己按摩,方法也很簡單:把手指放在頸部側麵,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把頸部側麵的區域都按摩一次,每次按摩約5~10分鍾,每天至少1~2次。按摩時要注意手指的力量不能太小,這是因為壓迫神經的那三塊肌肉都位於深層,不用力是按壓不到的。另外,按摩後用熱水袋、電吹風等發熱的器具在頸部側麵進行熱療,這樣能更好地促進三塊肌肉康複。

我還囑咐她,在用電腦的時候,每隔半個小時到45分鍾必須站起來活動頸部,或者按摩頸部側麵區域,以促進肌肉的放鬆與休息,這樣才能避免症狀複發。另外,之前醫生給她開的膏藥,她也可以繼續使用。

小麗聽到這裏提出了疑問,說之前那些膏藥貼了一點用都沒有,她不想貼了。我告訴她,之前的醫生考慮你是患了頸椎病,所以讓你把膏藥貼在頸部的後側,現在我讓你貼膏藥,是貼在頸部的側麵,雖然相隔的距離不遠,但是療效肯定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