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桓公相信扁鵲,就不會死了
中醫學界曆來將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奠基者。在曆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扁鵲堪稱神醫,無論什麼疑難雜症他都能手到病除,最神奇的就是他有“特異功能”,能從人的麵貌形體等透視人的五髒六腑。那麼,扁鵲到底有多神呢?
扁鵲(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一次,扁鵲到了齊國,他到朝廷拜見蔡桓公,說:“您有小病在皮膚和肌肉之間,不治將會深入體內。”
蔡桓公不屑地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出宮門後,蔡桓公對身邊的人說:“醫生喜愛功利,想把沒病的人說成是自己治療的功績。”
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蔡桓公,又說:“您的病已在血脈裏,不治恐怕會深入體內。”
蔡桓公生氣地說:“我沒有病。”扁鵲出去後,蔡桓公非常不高興。又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蔡桓公,對他說:“您的病已在腸胃間,不治將更深侵入體內。”蔡桓公這次不肯再答話。扁鵲出去後,蔡桓公很是憤怒。
再過五天,扁鵲又去,看見蔡桓公就向後退跑走了。蔡桓公見狀立刻派人問他為什麼要跑。扁鵲說:“疾病在皮肉之間,湯劑、藥熨的效力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血脈中,靠針刺和砭石的效力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腸胃中,藥酒的效力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疾病進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無可奈何。現在疾病已進入骨髓,我已不再要求為他治病。”果然,又過了五天,蔡桓公身患重病,他立刻派人去召請扁鵲,扁鵲卻已逃離齊國。就這樣,蔡桓公最終因沒有聽從扁鵲的勸告而病死了。
這個故事或許有些讓人不可思議,但是這個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中醫四診中“望診”的最高水平。
張仲景看出了王仲宣的“癘疾”
張仲景是中醫界的另一位名醫,他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的偉人,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張仲景生於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於公元219年溘然長逝,享年69歲。
張仲景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叫張宗漢,曾經在朝為官。由於家庭環境的熏陶,張仲景從小就接觸了很多的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蔡桓公的故事之後,就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這也為他日後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靈帝時,張仲景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一生都勤求古訓,博采眾長,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後來編著了一部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將理、法、方、藥熔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非常獨特的中醫學思想體係,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建安年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詩人,在朝廷做過侍中,叫做王仲宣,他與張仲景有著非常深厚的交情。一天,張仲景相約與王仲宣見麵,發現了王仲宣的身上潛伏著一種名叫“癘疾”的病原,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麻風病”。
張仲景對王仲宣說:“仲宣,我看出你身上潛藏著一種病,叫做‘癘疾’,如果你不早點進行醫治的話,到40歲的時候,你就會出現脫眉毛的現象,脫眉毛半年後,就會有生命危險了。你聽我的勸告,趕快先服用幾劑五石湯吧。”
當時王仲宣剛二十出頭,患有“癘疾”在那個時代又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被別人傳他有這種病,是非常丟臉的。王仲宣以為張仲景是在嚇唬自己,小題大做,又不好駁了老朋友的麵子,就哼哈的答應了,卻並沒有聽勸按時服藥。
不久,兩人再次相見,張仲景看了看王仲宣的氣色和體態,疑惑地問:“你有沒有服過五石湯?”王仲宣顯得有些反感,敷衍著說:“是的,我服過了。”張仲景仔細觀察了一下,說:“不對吧,看你的氣色,肯定沒有服過。你為什麼不能聽從我的勸告呢?為什麼要如此輕視自己的生命呢?從現在開始,你一定要聽我的勸說,趕快服些藥吧,不然真的就麻煩啦!”盡管張仲景費盡口舌,可王仲宣就是不願意相信,依然沒有按照張仲景說的去服藥。果然,在王仲宣40歲的時候開始出現嚴重的脫眉毛現象,脫眉毛到第187天的時候,終因不治而身亡。可惜了這位極有才華的文學家,這麼早就離開了人世。
程醫生辨別“真假麻風”
很久之前,在廣東的一個小鎮裏,住著一戶姓呂的人家,家裏有一個正值妙齡的女兒。女孩心靈手巧,貌美如花。一天,女孩突然感到非常不舒服,全身出現浮腫的症狀,皮膚上還長出密密麻麻的紅色丘疹,奇癢無比,以至於終日寢食不安。看到女兒如此痛苦,父親非常心疼,便四處尋醫問藥,可是都無濟於事,女兒的病不但沒有好轉還更加惡化,部分丘疹已經開始出現潰爛流水,很多醫生都認為女孩是得了麻風病。在當時,麻風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患病者必須要隔離起來,孤獨痛苦地等待死亡。所以,女孩的母親提出,要把女兒送到柴房關起來,但是,父親不忍心就這樣斷送女兒的一生。於是,他不遠萬裏,踏遍山川,請來了一位“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