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沒人感謝市長(1 / 1)

如果隻用人口衡量市長手中的權力,美國很多市長恐怕不如中國的村主任和鎮長。但是,他們對社區的經濟、交通、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不可忽視。

美國一位新上任的國會議員,競選勝利後,回到自己所代表的選區。他開了一個市民大會,一方麵感謝選民的支持,另一方麵征求選民的意見。在會上他對大家說:“你們有什麼問題,請提出來。”

前排一位老太太站起來,說:“議員,您好。我家鄰居有一條惡狗,不停地亂叫,主人也不把它拴好,它在各家的草坪上拉撒,還不斷威脅過路人。”老太太越說越氣憤,最後請求:“請問您可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把狗的問題處理好,以保證我們的生活質量。”

議員麵有難色,說:“我的職位是聯邦國會議員,我的職責是以法案提議的方式,也就是立法的方式,來處理聯邦事務。至於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您應該和市長談一談。”

議員話音未落,老太太就失望地打斷了他:“那就不麻煩您了。我還是找市長,他權力大,說話算數,能辦事兒。”

既然做市長這麼有麵子,手裏有權,能幹實事,那麼,在美國這種“監督與製約”體係下,由誰來製約市長呢?

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新澤西州某市新上任的一位市長,此前,他是市議會議員,手中的權力有限,幹不了什麼實事。

每個星期天,他去教堂做禮拜。經常有教徒問他:“教堂門前的公路坑坑窪窪,把我們的車都弄壞了,市政府什麼時候才會把這條路修好呀?”

他耐心地解釋了幾百遍:“我是議會中的少數黨派,沒有決定權。如果哪天我當了市長,我一定把這條路鋪好。”

過了一段時間,經過努力,他當選為市長。

前兩天,我碰見他,問他市長做得怎麼樣,沒想到他一張嘴就說:“市長真是不好做,很苦悶,我是左右為難啊。”

原來,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實現了自己的競選諾言,把教堂門前的公路鋪得又直又平。他開車到教堂做禮拜時,心想,路鋪好了,教徒朋友們一定會讚賞有加。

車到了教堂門前,一位多年老友走上前,問道:“市長,你看一看,這條路鋪好後,車比原來多好多,開得也快了,噪音越來越大。你什麼時候能采取措施,控製住噪音和開快車現象呢?”一席話引起其他人的共鳴,這位新市長突然意識到,隻要自己有這市長的頭銜,就永遠不會有安安靜靜做禮拜的時候。

美國人常說,市長是一個“無人感謝的職務”,每天都會有那麼多的市民,隨時做著監督工作,日子不好過。如此看來,在美國最有權的不是國會議員,不是市長,而是手中有選舉權的每位市民。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