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麼人最成功(1 / 1)

什麼人最成功?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多年。不想它的答案在《論語》裏:“克己”功夫到家者最成功。

聖賢的曆史,本質上是一出“克己”的曆史。“聖雄”甘地是一個最為突出的典範。就衣食住行而言,他堅持穿自己織的土布衣衫,每天隻吃一頓飯,而且是素食,從來沒有桃色新聞,三十五歲就徹底禁欲。對他來說,蹲監獄像做客。今天,英國人說,甘地,你被捕了。他什麼話都不說,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沒有一點怨尤,顛顛地跟了去;明天英國人說,甘地,你被釋放了。他也沒有多少興奮,和進去時一樣地開心走出來。

印度教和回教打起來,他絕食,二十天不吃飯,直到印度教徒說國父你吃吧,我們再也不打了。回教徒也說,國父你吃飯吧,我們再也不打了。看到兩家確實和好了,他才喝下絕食二十天之後的第一口橙汁。多麼偉大的一位和諧社會的建設者,最終,他用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動一刀一槍,硬是把英帝國主義從印度大地上趕出去,可以說是一個以“克己”製勝的特例吧?

原來在課本上學“聖雄”的非暴力,以為不動刀動槍才是非暴力,及至後來看了“聖雄”的著述,才知道暴力的外延十分寬廣。說謊是暴力,不守信是暴力,浪費是暴力,包括不敬業,甚至不作為,等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孔子讓我們“克”的東西就是“聖雄”指的那個暴力,而他所講的那個“仁”應該和“聖雄”的“非暴力”是一個等量概念。

孩子們非常喜歡甘地,經常來找他。有一次,一個小男孩看到甘地的穿著,非常傷心,他竟然光著上身。

“您為什麼不穿一件長袖衫呢?”小男孩忍不住問道。

“我哪裏有錢買呢,孩子?”甘地親切地說:“我很窮,買不起一件長袖衫。”

小男孩心中充滿了同情。“我媽媽針線活做得可好了,我的衣服都是她做的,我讓她給您縫一件襯衫,好嗎?”

“那你媽媽能做多少件襯衫呢?”甘地微笑著問道。

“您需要多少件呢?一件、兩件、還是三件,我媽媽都能做的。”

甘地想了想,說:“可是我的家裏不是隻有我一個人啊,孩子。如果隻有我一個人穿上襯衫,那怎麼行呢?”

“那您需要多少件呢?”小男孩眨著眼睛繼續問道。

“我有一個很大的家庭,孩子,有四億兄弟姐妹。”甘地注視著小男孩閃亮的眼睛,說道:“直到他們都有襯衫穿,我才會穿。好孩子,你的媽媽能不能幫所有人都做一件呢?”

小男孩的眼中充滿了疑惑,他想:“四億兄弟姐妹,媽媽可做不了這麼多。可是,為什麼要所有人都有襯衫穿,甘地叔叔才穿呢?”

我想起了另一位偉人周恩來。曾經,敬愛的周總理在我們心中隻是一個可親可敬的表情,一個人民公仆的符號。後來的一天,當我讀到這樣一個曆史的片斷時,禁不住淚濕衣襟: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這是非常罕見的事。一些國家感到不平了,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大門前的廣場上,言辭激憤地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國家的元首去世,為何沒有這種待遇?

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台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總共不過一分鍾。

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周總理在外國銀行沒有一分錢存款!二是,中國有十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說完,轉身離去,廣場上的外交官們啞口無言了,隨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摘自《感動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