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的網絡天空
專欄
作者:朱德泉
11月19日~21日,以“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為主題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舉行,這不但是中國迄今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互聯網大會,而且烏鎮也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
這意味著中國不再滿足於僅僅充當國際互聯網標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開始“以我為主”搭建國際平台,為持續發出互聯網領域的中國聲音做好準備。
中國還不是互聯網綜合運用最廣泛、最前沿的國家,但無可爭議地已成為網民最多、互聯網經濟體量最大、最活躍的發展中國家,這從阿裏巴巴的上市和“雙11”的瘋狂網購可見一斑。
說其是發展中,是因為根據美國皮尤調查公司數據,北美地區的網絡滲透率達到81%,而中國所處的東亞地區僅48%;北美地區的手機滲透率達到101%,歐洲更高達151%,而東亞僅92%。
細化到國內,《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僅為46.9%。
互聯網作為人類社會跨越世紀最偉大的技術發明,成功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也給世界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帶來了最深刻的變革。然而,科學技術無論再發達,都不可能成為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世界,應該是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家園;網絡,應該是不同文明包容並蓄的空間。
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社會後,基於信息的可共享性,無論采取何種發展道路、采用何種社會製度的國家,都應該在共享知識產品的基礎上競相發展,使共贏、和諧、和平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旋律,這是構建和諧網絡世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
掌控全球核心網絡技術和根服務器等核心資源的少數西方國家能不能超越技術決定論的曆史局限?能不能擯棄價值一元論和文化一元論的模式輸出?現在看,一些網絡強勢國家把網絡變成推行國際霸權的撒手鐧和危害世界安全的引爆器的危險依然存在。
今年6月,國信辦主任魯煒在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倫敦會議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為各國和各地區網民勾勒出一幅“開放、安全、可信,滿足用戶需求”的網絡世界新圖景,那將是一個“共享的網絡,共治的空間”。他為此提出了“七點共識”,並引用中國先哲老子的名言寄望共治之路曰:“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筆者理解,“七點共識”之道,可以概括為兩要兩不要,即:要天公地道不要橫行霸道;要文以載道不要雞鳴狗盜。
天公地道,就是要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網絡世界新秩序。網絡世界同樣存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互聯網應該更多服務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而不是通過新技術“剪羊毛”,更不能以大欺小,恃強淩弱,借助全球化、信息化隨便侵入人家看不見的網絡疆土,橫行霸道。要文以載道,就是文明誠信,傳遞正能量,繼承和弘揚人類優秀文化,保護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要放棄說一套做一套的雞鳴狗盜行徑,不能放任網絡空間充斥謠言和欺詐,坐視網絡空間成為違法犯罪活動的溫床,甚至為一國之私欲監控世界,縱容、包庇恐怖主義分子將網絡變成“巫器和殺場”。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雖然美國依然為“監聽別國公民通信隱私”找諸如“確保美國國家安全”等堂皇理由,但今年3月公開聲明,表示願意放棄對ICANN的管理權,不能不說是麵對全球呼籲做出了一些正向姿態。
雖然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曆史文化背景不同、互聯網發展程度不同,帶來了治理模式和方法的不同,今後還會存在著一些分歧和爭議,但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同願望。“七點共識”體現了這一共同願望的最大公約數,它凝聚著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全球網絡治理奉獻的中國經驗、中國智慧,蘊含了人類社會真、善和美的理性之光。
其實,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互聯網規則就應該是秉正義、持公道、利天下、惠全球。惟有如此,全球網絡共治能力才能邁入一個新境界、跨上一個新高度。千年古鎮烏鎮,有望見證這一規則的不斷完善。
(作者為大眾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