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健康總會遇到各疾病的困擾,有些意外情況常常又會不期而至,令人防不勝防,因此,每個家庭預備一些簡單的常用藥,掌握一些服藥的常識是非常必要的。
藥物是人類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被發現、積累而豐富起來。藥物能夠去除病因,消除症狀,改善體內平衡,但任何藥物都具有治病和不良反應的雙重性。無論是來自礦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天然物,還是人工製造的藥物,幾乎都可能引起不良反應,隻是反應的程度和發生率不同而已。因此,學習醫藥知識,對症服藥,事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是我們每一個人擁有健康的必修課。
1.家庭用藥應小心
家庭藥箱如今已成為了醫院和藥房之外的第三大備用藥源。
這一方麵反映了人們保健和防病治病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麵也為藥中毒及誤服濫用藥物埋下了隱患。
家庭用藥是病人家庭康複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如果沒有醫生的具體指導,要十分當心。用藥前要仔細檢查說明書及藥品時效。以避免誤服、亂服。
首先,凡注“外”字的藥千萬不可口服。
其次,看所服的藥品是否過期失效。
家庭用藥,為了使用更安全更有保障,還應把握以下幾個用藥要點:
(1)劑量要合適:除了要尊重醫囑以外,首先應注意年齡的影響。眾所周知,一般小兒要按體重計算服藥的劑量。老年人的用藥劑量要慎重、必要時酌減劑量。尤其是某些對心腎有毒害的藥物,如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此外,有人認為“恨病吃藥麼,多多益善!”於是乎在服藥時,要麼就多吃一點兒,要麼就多服幾倍於正常劑量的藥品。不錯,某些藥物,例如某些抗生素,對不同性質的感染視其輕重,用量可以適當調整,但並不是所有的藥物都能這樣做。對於某些藥物不用說多加幾倍劑量,就是按正常量服用,還保不住不出事呢。像治療心力衰竭的洋地黃類製劑就是這樣。所以在劑量問題上切不可自做主張。
(2)療程要合理:服幾個療程的藥,幾天為一個療程,一定要掌握“定期複查、尊重醫囑”的原則。用藥時間短於規定療程,就容易造成病情複發,甚至不可收拾;而用藥時間長於規定的療程,除了可能導致一些毒副作用外,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例如De-not這種治療潰瘍病的良藥,其療程為28天,最多使用兩個療程。到期後如果繼續用藥,往往會造成藥劑對人體的某種損害。
(3)方法要適當:注明飯前、飯後服用的藥,一定不能更換服藥時間,以防減低藥效。有些需要嚼碎後吞服的藥物,一定要照辦,否則會影響療效。對於某些帶糖衣或腸溶的片劑,切勿咬碎,應整片吞服。因為這些藥或者是味道太差而包了糖衣,或者需要繞過胃在腸道崩解吸收,以免傷害胃黏膜。另外,忌口的問題也不要大意,像前麵所說的De-not,如果不忌牛奶製品的話,藥物就會與牛奶內蛋白結合而失效。
(4)特殊藥物更要精心:近年來,因使用抗生素及心血管係統藥物而導致的意外時有發生,應注意如下事項加以防範。
①對抗生素類製劑:一要對路;二服足量;三夠療程;四防過敏;五不要亂聯合用藥。
②對心血管係統的藥物,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藥要注意用藥宜準,常調藥量,常做心電圖檢查,以防出錯,如有突變,隨時就診。
有些老年人根據自己的老經驗,自以為是地用藥,結果事與願違,不僅達不到應有的目的,還會產生不良反應,損害身體健康。
人屆老年,往往多種疾病纏身,可能需要同時使用幾種藥物治病,因此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也相應增加。據統計,約有1/4的老年病人同時用藥達4~6種,不良反應率高達15%。這是因為老年人體內主要器官機能減退,對藥物的耐受性降低、毒副作用增加。由於老年人身體的特殊性,因此,用藥時應做到:
(1)適當減少用藥量由於藥物主要經肝髒代謝、腎髒排泄,老年人肝腎功能均降低,使藥物的代謝、排泄速度減慢,易造成藥物在體內積蓄,表現出用同樣的藥量易產生比一般成年人用藥後更強的藥效和毒副反應。如一般人使用青黴素很少引起毒性反應,而老年人大劑量應用時,可因藥物排泄慢、半衰期長而出現中樞神經的毒性反應,甚至誘發癲癇及昏迷等。因此若有必要使用,應減小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時間。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藥品的“成人標準劑量”並不完全適合老年人,尤其對一些主要經肝、腎代謝或排泄、毒副作用較大的藥物,應特別注意適當減小劑量使用,以免出現各種不良後果。
最好能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肝、腎功能(如肌酐清除率等)調整劑量及給藥間隔時間。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市售藥品大多並非專為老年人設計,藥品規格不盡合理。若是裸片(素片)、衝劑、糖漿等比較容易按調整劑量分取藥品;若是膠囊劑則應打開膠囊,倒去一定量的藥物,再蓋上囊帽後才可服用;糖衣片和腸衣片一般不能掰開服用,否則可影響藥效。
(2)避開藥物的禁忌症老年人易患多種疾病,在采用各種藥物治療時,常因各種疾病之間的矛盾效應而使藥物的使用受到限製。如患青光眼的老年病人遇上內髒絞痛時則不可用阿托品解痙,因阿托品具有升眼壓作用,可加重青光眼的病症;又如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痛風的老年人,不宜用利尿藥降壓,因利尿藥阻礙尿酸的排泄,會誘發或加重痛風。由此可見,禁忌症多是老年人用藥的一大特點,所以用藥時必須全麵考慮藥品的禁忌症和毒副反應,特別是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選用一種藥物治療某種疾病時,必須同時考慮此種藥品對身體其他病症有無影響,遇有禁忌症時必須放棄此藥。在藥品說明書上每種藥物均有禁忌症的明確標示,故用藥前必須仔細閱讀說明書,以防誤服後發生意外。
(3)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老年人對多數藥物的耐受性較年輕人差,特別是中樞神經係統易因用藥不當而出現毒性反應,即使是安定、利眠寧等較安全的藥物,老年人使用後也容易出現嗜睡、動作不協調等不良反應。若必須使用這類藥物時,應從小劑量(成人標準劑量的1/2~1/3)開始服用,視用藥後的反應適當進行劑量調整。
除上述神經毒性外,許多藥物還可造成對老年人器官如耳、肝、腎、血液係統等損傷。鑒於老年人用藥易出現各種不良反應,所以要特別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一旦出現毒副反應須立即停藥,必要時應送醫院診治。
(4)其他注意事項對於老年人的用藥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安全”二字,所以用藥時應選擇常用藥或曾用過的藥。除非有醫生的指導,否則不要輕易試用新藥。給藥途徑應以口服為主,盡量選擇片劑、膠囊劑等。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合並用藥,因同時合並用藥的種類越多,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就越高。另外,有些症狀如老年人睡眠減少可能並非病症,而是生理性的,應盡量不用藥物治療,但如果整夜不眠,則最好去醫院診治。
專家忠告老年人非處方用藥的基本原則是:對症用藥,從小劑量開始用藥,視用藥後的反應適時調整劑量,以不發生毒副反應並能控製病情為佳。
2.何時服藥效果好
在一天24小時之中,人體在每個時刻對於藥物有著不同的敏感度,隻有在正確的時間服用適量的藥物才能使藥效充分發揮,而且還能將藥物的副作用減小至最低程度。
藥性與藥效與時間都有一定的關係,我們如果掌握了這種關係,就能更好地利用藥物,並盡量減少藥物的副作用。下麵一些藥物與時間的關係,更值得我們注意:
(1)強心藥:心髒病病人對洋地黃、地高辛和西地蘭等藥物,以淩晨4時最為敏感,此時的藥力比其他時間約高40倍,若此時仍按常規劑量使用,極易中毒。另外還發現暴風雨天氣或氣壓較低時,也會使這些藥物的毒性顯著增強。
(2)降血壓藥:上午是一天內血壓的低值時間,服用小劑量胍乙啶即可獲得最佳療效,而且可避免不良反應。下午及晚上則需增加劑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抗癌藥:阿糖胞苷治療急性白血病時,上午8時與11時需給最高劑量,而晚上8時與11時則給最低劑量,其結果都比常規“等量給藥法”的療效要好。
(4)降血糖藥:糖尿病病人在淩晨4時,對胰島素注射液最為敏感,這時給予較低劑量,也可獲得滿意效果。上午8時口服降糖寧,作用強而持久,下午需加大劑量才行。
(5)抗貧血藥:富馬鐵、硫酸亞鐵片等,在晚上7時服用最佳,因為此時比早上7時服用的吸收率要高1倍左右,且可延長療效達4倍左右。
(6)抗結核藥: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療效,主要取決於血液中的高峰濃度,故將一天的劑量由分次服用改為一次口服,即“頓服療法”,效果更好。
(7)抗哮喘藥:氨茶堿的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但以早上7時應用,效果最好,毒性最低。
(8)抗過敏藥:賽庚啶於早上7時服用,藥效長達15~17小時,而在下午7時給藥,僅能維持6~8小時。
(9)激素類藥:為了避免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抑製,可將給藥時間與生理節律同步。上午8時一次性給藥,效果最佳。
(10)抗精神病藥:碳酸鋰采取中午12時口服全日量的1/3,晚上8時再服餘下的2/3,這樣既可提高療效,又可降低毒性反應。
此外,青黴素的皮膚試驗一般以中午反應較輕,而午夜反應最重。由於眾多藥物的作用及毒副反應均有晝夜節律性變化,於是一門研究其奧秘的邊緣學科——“時間藥理學”應運而生了。
專家忠告
每種藥都有它的最佳使用時間,在用藥之前應仔細察看說明書或翻閱一下醫療工具書,把最佳用藥時間了熟於心,逐步養成按時按規律用藥的良好習慣。
3.注意服藥姿勢與飲水量
服藥時姿勢與飲水的多少,與藥物吸收的關係甚為密切。正確的服藥姿勢有利藥物在腸胃裏的消化和功效,而合適的飲水量則可以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口服藥片或膠囊時,應取站立位,因為身體直立時食管呈垂直狀態,有利於藥物下行到胃裏,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專家們指出,站立位服藥後至少再站立1分半鍾。臥位服藥不利於藥物下行到胃裏,臥位病人若病情允許應盡可能坐起來服藥,服藥後不要立即臥床。
口服藥片或膠囊時喝200毫升左右的溫開水為宜。服藥前應先喝一口水潤滑一下食管。有的人服藥時不喝水或隻喝兩三口水是不安全的。
口服藥物以水送服,已成為人們所共知的常識。然而,當服用某些藥物時,必須多飲水來減少藥物的副反應,這應當成為護理病人時的基本常識。哪些藥物在服用時需要大量飲水呢?
(1)退熱藥:它的退熱作用,是通過擴張血管和增加汗液排放而完成的。汗水的大量流失,極需有相當的水分加以補充,否則可因脫水而加重病情。
(2)磺胺類藥:這類抗菌藥中最常用的是新諾明、菌得清等,它們在泌尿係統中的溶解度較小,容易析出結晶,可對人體產生相當程度的刺激,並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及阻塞性尿閉等不良反應。如果服用時多喝開水,就能有效避免結晶的析出。
還有一些藥,如消炎痛、布洛芬、腸溶阿司匹林、奎尼丁、氯化鉀、硫酸亞鐵等,具有較大的刺激性。在服用時,如送服不當而滯留在腸壁上,就會引起腹痛或食管炎;若大量喝水,便能使藥物較順利地通過食管,從而避免發生藥物刺激性食管炎。
專家忠告服藥姿勢不好或喝水太少均會導致藥物在食管內停滯、溶化,刺激性較強的藥物還會引起食管炎、食管潰瘍,甚至發生食管出血。
4.哪些中西藥不宜同服
許多病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都產生了臨床上的積極作用。但是,中西藥並非是隨時都可結合使用的,若不遵循科學,隨意結合使用,很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
中、西藥物倘若選用合理,同時服用,可提高療效,促進康複;如搭配不當,同服後往往會出現不良反應或降低療效以及加重病情,甚至導致藥物中毒。下麵是已知的不能同時服用的多種中西藥物:
(1)風濕酒、國公酒、虎骨酒、骨刺消痛液等藥酒類中均含有乙醇,若與西藥阿斯匹林(ABC)或水楊酸鈉同時服用,會加劇對消化道的刺激,引起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嚴重時可導致消化道出血。
(2)小洛絡丹(丸)、香連丸、貝母枇杷糖漿中分別含有烏頭堿、黃連堿,若與西藥阿托品、咖啡因、氨茶堿同服,很容易增加毒性,出現藥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