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棋王謝俠遜
浙江溫州地區文風昌盛,自古就有棋鄉之稱。在這個鄉裏,有一位6歲初懂棋藝,10歲稱霸平陽,馳騁棋場近一個世紀,編著棋書29本,名聞中外的“百歲棋王”,他就是畢生致力發展中國象棋的中國象棋協會副主席、象棋大師謝俠遜。
謝俠遜,原名謝宣,浙江溫州人,1888年10月1日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父親謝公出、伯父謝公佑都酷好棋藝,謝俠遜從小就從文學棋。在他讀書之餘,便陶醉在棋藝裏。一次,他偶得古譜《韜略玄機》,如獲至寶,逐局研究,棋藝大有長進。10歲時即譽滿平陽,許多成年人已不是他的對手,到12歲那年,俠遜聲名大震,被人稱為“棋中神童”。
1912年,俠遜24歲那年,他把《象棋殘局》試投上海《時事新報》,幸獲錄用。1916年,他到《時事新報》發行部工作,兼任該報《象棋》專欄編輯。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簽訂之後,謝俠遜心頭的憤怒無從發泄,便和吳縣的潘定思合作,將鴉片戰爭以來的國恥二十件,辛亥革命以來的曆史事件十件,用字形排成三十個棋局,在《象棋》專欄刊出,受到棋壇人士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他除了編輯整理《象棋殘局》,還致力有關棋譜的著述。一生出版了《國恥紀念象棋新譜》、《象棋譜大全》、《新編象棋譜》、《象棋大全》、《象棋指要》和《南洋象棋專集》等棋書29本,達數百萬字。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國象棋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棋類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館館員,獲“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他馳騁棋壇90餘年,畢生致力發展中國象棋事業,同時,象棋藝術又使他獲得了高壽。
謝俠遜102歲那年,經上海市老年醫學會醫生檢查,心肺功能正常,血壓160/90,脈搏80次/分,左、右手握力都是9公斤,視力甚佳,看書不戴眼鏡,記憶力也很好。其長壽奧秘是什麼呢?
修身:飲食有節、鍛煉有常
謝俠遜主張少食多餐。他早餐喜吃糯米食品;午餐喜歡雜食、素食,有時喝少量的果酒;晚餐比較講究,但注意節食,從不過飽。他一生與煙無緣,在他家抽煙是不受歡迎的。他還養成習慣,每次小便總是咬緊牙關。每天早晨起床後必喝清茶一杯,說是可以清腸。晚飯後堅持散步。
利用自然力進行鍛煉是謝俠遜鍛煉的內容之一。自然力是指陽光,空氣和水。他不僅常用冷水洗臉、擦頭,而且長期堅持冷水浴。他經常在公園等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鍛煉。
謝俠遜有套自編操,包括深呼吸,手掌摩擦頭部和臉部,點頭、搖頭,腰部運動。他尤其重視進行頭部按摩,從額部向下按摩多次,又以中指按摩頭頂心。
慢跑,又是謝俠遜的重點鍛煉內容。慢跑實際就是快走,他每天早晨都要快走1000多米。他在上海文史館工作時,一直堅持以步代車,從住處到單位,單程走一趟大約14000多步。
養性:養廉明恥,豁達謙和
謝俠遜之所以能健康長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重視精神修養,豁達謙和,助人為樂。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愉快的心情。他一生恪守自己訂的守則“五不五健”,即:不謀官、不圖名、不食利、不好色、不怕死;健飯、健步、健弈、健詩、健笑。他說:“養廉明恥能增壽,人定原來能勝天。”養廉就是清心寡欲,做到有酒不飲盡,有肴不食盡,有財不用盡,有權不使盡;明恥就是不禮貌不做,不道德不做,不正義不做,不明智不做。除下棋外,他還寫詩、練書法,以此來加強自己的修養,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弈棋:鍛煉心理,增加記憶
謝俠遜良好的心境,開朗的性格,剛健的體魄都得益於下棋。他的棋藝十分精湛,尤其盲棋功夫令人佩服,行家評價他的棋風是“幽柔縝密,富於韌性,不亂不撓,不恕不張”。他更講究棋法,以交流棋藝、增進友誼為宗旨,從不計較勝負。
長期的棋藝生涯,鍛煉了他的體魄。在他慶賀百歲華誕時,身體依然很好,皮膚光滑,腰背挺直,眼睛不花,記憶清晰,思維活躍。是名副其實的“百歲棋王”。
謝俠遜雖然離開了人間,但他的精神不死。在他生前,回顧自己90多年的“戎馬”生涯時常常激奮不已。他曾在一首詩中寫道:“人生百歲行程易,爛盡樵柯樂此身。”表達了終身獻給祖國象棋事業的不渝之誌。
經濟學家薛暮橋
一位一生心胸豁達、勤於用腦、追求平實、承載豐厚經曆和傳奇色彩的百歲老人,用科學理論畫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紀軌跡,用品格修養留下了踏實做人的風範,成為我國經濟界泰鬥。他就是曾經享譽世界影響幾代人的經濟學家薛暮橋。
薛暮橋,原名薛雨林,江蘇無錫人。1904年出生於清貧家庭。他自小熱愛勞動,讀書勤奮。家有兄弟姐妹6人,家庭沉重的生活擔子,僅靠父母設立郵政代辦點,兼做小生意勉強維持全家生活。他15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初級師範學校畢業後到鐵路局當練習生。22歲任杭州筧橋站站長,曾參加滬杭甬鐵路工會籌委會。l927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四一二”事變後被捕,在獄中刻苦攻讀經濟學,出獄後主編《中國農村》。1938年和夫人羅瓊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工作,先後曆任中共山東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工商局局長、實業廳廳長和中央財政經濟部秘書長。建國後,曆任中央和政務院財經委秘書長、國家計委、經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國家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務院體改辦顧問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等職。
薛暮橋雖逾百歲,但他頭腦清晰、思路敏捷、耳聰目明,精力充沛。綜觀他的一生,他的長壽主要得益於勤走路、善於用腦和樂於音樂。
勤於走路。走路、散步是最好的健身方法之一。薛暮橋老人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從事中國農村經濟調查,用腳跑遍了中國農村道路。尤其他跟隨另一位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陳翰笙多次到無錫做農村經濟調查,長期堅持走路,從而使他活洛了筋骨,鍛煉了腿力,為他健康長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進人耄耋之年後,仍堅持飯後必散步的習慣。
善於用腦。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腦子越用越靈活,越用越不容易衰老;反之,那些懶於用腦思考的人,會使大腦萎縮而影響生命。薛暮橋老人近70年來,辛勤筆耕,著述豐碩。他一生留下了浩瀚的經濟理論著作,其中以在無錫撰寫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一書最為著名,書中對新中國經濟建設曆程進行了係統的總結。該書多次再版,並被譯為多國文字,為中國經濟理論留下了寶貴遺產。
樂於音樂
近代科學表明,一個人經常受到音樂的熏陶,對增強人的神經係統、調節大腦皮層功能頗有益處,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薛暮橋老人生前十分愛好音樂,尤其喜愛無錫家鄉的曲調“江南絲竹”。他在日常生活中,茶餘飯後總愛聽一段音樂,然後再去忙碌他的論著撰寫工作,這對他是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一付良藥。
薛暮橋一生襟懷坦蕩,嚴於律己,教育後代,慷慨助人。他獲得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後,把獎金捐給山東省沂水縣,幫助當地籌建希望小學;他還鼓勵無錫東林小學的孩子們,向老前輩學習,學習他們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高貴品質,鼓勵少年兒童成為祖國的接班人。
俳句詩人葛祖蘭
心氣求和平,神專注學問。
上海徐彙區吳興路上,有一座兩層西式住房,是蜚聲東瀛的俳句詩翁——百歲壽星葛祖蘭的寓所。就在這座寓所裏,他從事俳句詩的創作和研究達數十個春秋,被日本友人譽為世界上罕見的俳句詩專家。
葛祖蘭,浙江寧波人,1887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學畢業後,19歲時便遠涉重洋,東渡留學,1909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他雖然攻讀理工科,但對日本傳統文學——俳句情有獨鍾。在以後數十年時間裏,他一直刻苦鑽研,長期從事俳句的創作和研究,曾屢獲日本俳句詩界贈予的最高榮譽稱號。
何謂俳句?俳句由17字組成(其實是17個音),用字非常精簡,所以內容深刻含蓄。俳句若是寫得不當則要削弱餘韻,因此,要翻譯好俳句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一些日本俳句學者認為葛祖蘭是當代中國一位非常有造詣的俳句詩人。
葛祖蘭自1979年以來撰寫了900多句俳句,在日本出版過三本葛祖蘭俳句詩集,尤其是《祖蘭俳存》,共近千首,很受日本讀者的歡迎。
1986年4月26日,日本新聞社40多人和上海的一些詩人,在上海望海樓舉行慶祝葛祖蘭先生百歲壽辰日中友好俳句大會。代表團團長,日本著名俳句詩人、《冬野》俳句雜誌主編小原菁菁子為壽翁寫了“上壽”俳句:“去年今年,壽翁依然健吟。”日本福岡市市長進藤一馬也用日文寫了“上壽”俳句:“大陸的百歲壽翁啊,千萬珍重。”我國著名詩人、書畫家王個棘為葛老的《百歲上壽圖》書寫了石鼓文“鶴壽千歲”。日本俳句詩人安元溢用中國篆書寫了一百個不同樣的“壽”字,組成“百壽圖”,為中國詩翁祝壽。小原菁菁子意猶未盡,又寫了“葛先生,神仙中人,幽蘭芬芳。”葛祖蘭興高采烈,即席吟成日文俳句,並親筆揮毫:“紀念日的今天,是曙天。在日本也是晴天,春光明媚。”
葛翁雖壽登期頤,然而精力不衰,記憶清晰,思路敏捷,發聲宏亮。當人們問起葛翁的長壽之道時,他指著室內書廚裏的書刊說:“我的長壽之道與寫詩作詞分不開的,多讀詩詞能陶冶性情,胸襟豁達,祛病延年。”
葛老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清晨7時許起身,8時到10時,靜心閱讀報刊,寫詩詞,練書法,晚上9時就寢。他飲食合理,絕不暴飲暴食,特別喜歡吃卷心菜,卷心菜中的維生素U,對老年人腸胃道功能有一定幫助,還能預防潰瘍病發生。他平日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生不吸煙,不喝酒,每晚用溫水洗腳,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飯前必洗手,用手揀食品必用酒精擦過。他每半月理發一次,保持容顏的整潔,牆上掛的一係列毛巾,寫明揩手用巾,揩麵用巾、客人用巾等。這樣既清潔衛生,又能防止傳染病傳播。
葛老在青年時代非常熱愛體育運動,他練過拳術。60歲以後仍每天散步。進入百歲以後,仍堅持活動,每天上午10時,下午4時吃了點心後,總要在室內或室外散步,從不間斷。
葛祖蘭長壽的奧秘還在於能夠排除一切煩惱,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他在寫作俳句時,常常興致淋漓,自吟自誦,甚至饑飽不知,幹擾無礙。這時已進人了“入靜”的境界,達到了“心氣求和平,神專注學問”的地步。葛老80開外的夫人李淑蘭,早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曾是中學的美術、語文教師,她和女兒葛韻娥女士一起照顧葛老的生活,凡是操心之事一概不告知他,歡樂之事一一詳告,這樣會使他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安心地多作詩詞,為中日兩國傳統的交流做出貢獻。“動則不衰,樂則長壽”這是健康長壽的一條規律。葛祖蘭先生生於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102歲。
精神有寄托的宋美齡
世界聞名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女士,跨越了三個世紀,是106歲的老壽星。她於1975年9月16日以身心俱疲為由,離開台灣,到美國長島蝗蟲穀定居。1995年她和她的隨從人員遷居到曼哈頓上東城葛萊西官邸,直至去世。她生前雖然已是鳳毛麟角的百歲壽星,卻仍然頭腦靈活,反應敏捷,口齒清晰,不甘於老年的寂寞,經常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
宋美齡女士的長壽是由多方麵的因素構成的,但最為重要的因素是精神有寄托,心中有一座精神的家園。她信奉基督教,每天堅持讀《聖經》、做祈禱。特別是在蔣介石死後,宋美齡自己又沒有子女,日子過得很孤單,很寂寞,而此時她惟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以耶穌為伴,每天堅持祈禱。她麵對耶穌的十字架雕像,心中默念著她最喜歡的祈禱文:“主啊!請接受我的全部自由、我的記憶、我的理解和我的意誌。我所有的存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賜予我的。現在我願將她還給你,憑你的意誌處置。隻要將你的愛和你的仁慈賜給我,有了這些,我便足夠富有,我不奢求其他。”這種祈禱文的反複詠誦,使得她回歸到精神的家園,心靈寧靜如水,精神得以慰藉和寄托,一切的煩惱和憂愁都化為烏有,整個身軀都得到了堅實的依靠。
宋美齡到美國後,沒有顯赫的職位,但她對工作卻有著極大的熱情。這一方麵是由於她具有很強的事業心,事事追求完美,總是為實現自己的預想目標而殫精竭慮地工作著;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她把工作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她認為,工作是人的半個生命。它能使人年輕,越忙越有精神。人要永葆青春的活力,要健康,就要多做工作。反之,懶惰是健康的大敵,一懶百病生。
要使生命之樹常綠,隻有在不斷工作中防止智力衰退,保持身心健康。基於如此的見解,她整天樂此不疲地工作著。實際上她是把工作當作自己的精神寄托,並不計較名利地位。她的工作非常認真,對別人要求也很嚴格,手下的人不順從她的意誌,就要挨批評。這種工作狂般的生活,也使得她增添了很多生活的樂趣,排除了許多憂慮,對她的身體多有補益。
宋美齡心智靈敏,具有很好的直覺能力。平日的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也很豐富,這也使得她的精神世界很充實。她非常喜歡學習和閱讀書報。她生前每天上午讀書、看報、下午畫畫或練毛筆字,晚上看一小會兒電視,有時還彈半個小時的鋼琴,也有時叫幾個隨從來聊天,了解一些社會上的新聞。至於平時的作息更是極有規律,從不貪睡,也不熬夜,總是按時就寢按時起床。在她去世的前一年,還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畫展,並親自抵達畫展會場,精神抖擻地與參觀者握手、打招呼。成功的愉悅與歡欣,滿足了她的進取與成就欲望,更使她的生活顯得豐富多彩,回避老年人的孤獨和寂寞。
在飲食上宋美齡很注意質量,她每天吃5頓飯,每頓飯都是兩葷兩素,營養搭配很合理。她每次隻吃5分飽,即使是很愛吃的食物,也從不貪吃。
宋美齡在健身方麵喜歡駕車兜風,在郊野的大道上,親自駕車,是她很快樂的事,什麼憂愁和煩惱都被拋在郊野,每次駕車歸來她都十分愉快。她還喜歡讓保健醫生揉肩膀、捏腳掌和敲膝蓋。據說這些動作有助於血液循環,每天的堅持確讓她受益匪淺。
國民黨元老張群
人生70方開始,心寬康樂壽自高。
提起張群,人們必然要想到他曾是國民黨元老,“政學係”領袖,殊不知他還是一位頗精養生之道,撰寫出版過《談修養》一書,活了102歲的老壽星。他留世的長壽之道,值得人們去探索、借鑒和實踐。
張群,字嶽軍,祖籍湖北,1889年5月出生在四川華陽縣一個官宦家庭。少年時就學於新學堂,讀了不少儒家書籍。19歲考取了保定軍校速成班,新步兵第二隊,同當時來自浙江奉化的21歲的蔣誌清(介石)在理科學習,成了同班同學。1907年他與蔣介石等60人東渡日本留學深造,兩人成了知己,後又一起加入了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1917年8月,孫中山南下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他和蔣介石同為大元帥府參軍。北伐時張群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參議。l927年後,出任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上海兵工廠廠長、上海特別市市長、湖北省主席;全麵抗戰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四川省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抗戰勝利後,張群、王世傑、邵力子3人作為國民黨的代表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王若飛等人進行談判。1906年1月,張群又與馬歇爾、周恩來組成軍事調停3人小組,正式簽訂國共雙方停戰命令。
1947年4月,張群任行政院院長。逃亡台灣後,任“總統府”資政。1950年7月,蔣介石進行國民黨改造,他被列為“中央評議委員”,從此退居虛職,晚年寓居台灣。
張群從61歲退出政壇,80多歲辭去一切職務後,除了讀書、種花外,還潛心研究養生術。他根據幾十年來讀書和為人處世的經驗總結寫出版《談修養》一書。此書分《養身》、《養心》、《養慧》、《養量》、《養望》五篇,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暢談了自己和古今長壽者的養生經,一時成為暢銷書,轟動了台灣島,被喻為:
“經史爛熟於胸中,冶中西哲理於一爐。”
張群在首篇《養身》篇中,提出了人生康泰和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起居有時,飲食有節,心情愉快,勤愛勞動。他勸誡人們“大笑一次年輕一天,大怒一次減壽一年。”他還創作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勤用腦,永不老。”這8句話24個字,可以說是他養身之道的概括。
在《養量》篇中,張群指出要度量寬,尊賢容眾。勸誡人們,要長壽,就須謙仰、寬恕、忍耐、協和、容人。他說:“不與人爭氣,不爭就是量大。”他還在《養望》篇中表示,要學唐朝名將郭子儀“功蓋天下主不疑,位極人臣眾不妒。”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張群修養的奧妙。此外,張群還根據現代社會的生活情況和自己的長壽體驗,將“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語,推陳出新,改為“人生七十方開始”,在島內頗為風行。
張群90歲之前,身體一直很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動靜相間,勞逸結合,葷素搭配,反對吃大魚大肉。他曾作過一首《自勉歌》:“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時,飲食不逾量,作息要均衡,心中常喜樂,口頭無怨聲,愛人如愛己,報國盡忠忱!”90歲後,他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步履日益維艱,經過長期住院治療,仍須靠人扶持,但他每天不忘步行健身。百歲以後,每日早晨、中午,傍晚由特別護士扶持,仍舊做步行運動一次,每次千步左右,從未間斷。
張群和太太馬育英共同生活了63年,一直恩恩愛愛,相敬如賓。夫人去世後,他和兒子全家住在一起,生活由兒媳安排,倒不失天倫之樂。張群很是樂觀,笑口常開,他曾不失幽默地對友人說:“我似乎沒有什麼病,病至心髒,所謂知人知麵不知心。我一生命運交給上帝,病痛交給醫生。我忘了今年多少歲,否則就不能長壽呀!”
張群晚年生活清靜,兒孫同膝同樂,可心事未了。落葉歸根,人老歸鄉,是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願。作為一位百歲老人,他忘不了故鄉天府之國,忘不了親友鄉鄰。期望著一天能再踏上故土,親眼看到故鄉、親友、鄉鄰,期望能到慈母的墳前燒炷香、添杯土。他沒有能盼到這一天的到來,1990年l2月14日,這位102歲的老人在遺憾中去世。
“百歲學生”錢立坤
動身子,動腦子,動嘴巴。
湖北省漢陽縣爆出一則特大新聞——年逾百歲的棉花專家錢立坤聯名參加武漢老年大學,專攻老年保健知識和古典詩詞。3年來,他勤奮好學,從不遲到早退,各門功課成績優良,還被評為優學員,一時傳為美談。
錢立坤,湖北漢陽人,出生於1889年(清光緒15年)臘月。青少年時代,他就立誌科學報國,上大學的時侯,專攻棉花專業,並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南京中央棉花研究所工作多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年逾花甲的錢立坤愉快地回到自己的家鄉,轉到漢陽縣農業局,繼續從事棉花研究工作,一直工作到1970年。這期間,他曾以優異的工作成績,榮獲過農業部頒發的先進榮譽獎章。70年代,組織上動員他退休,當時他已進人耄耋之年。1988年,99歲的錢立坤聽到武漢市老年大學招生的消息後,他立即寫申請,要求上老年大學。學校考慮到他年事過高,沒有及時答複,很少生氣的錢老,打聽到學校地址,找到學校負責人連聲責問:“我耳不聾,眼不花,手腳靈活,為什麼不肯收我?”學校負責人懇切地說:“您年歲大了,比古稀之年還要多30歲,還是在家享享清福吧!”錢老不服老地說:“人老了總要有點寄托和追求才有意思。再說能學點新知識,和兒孫們才有共同語言。”學校領導拗不過老人家,特準他進了老年大學,安排在武漢市老年大學漢陽縣分校就讀。入學以後,他專攻老年保健知識和古典詩詞,並取得優異成績,被評上優秀學員。他深有體會地說:“我自從進人老年大學後,如乘春風,心情舒暢,思想不落伍,知識不掉隊,精神活躍更上一層樓,所以精神充沛,像一個白首少年。”
錢立坤是怎樣達到如此高壽的?他說:“我的身體能夠保持現在這個樣子,大致可歸納為三動。”
動身子。動身子就是運動。運動能使人長壽,這是主要的。錢立坤在農村長大,從小就熱愛勞動,幫家人幹活,劈柴、挑水、掃院子什麼都幹。長大後,又幫家人擔米、運鹽、搬家什;上學讀書後,喜歡體育運動,如跑步、遊泳、爬山等;參加工作後,喜歡打拳、駕船,還常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棉花的觀察試驗,為提高棉花產量而操勞。他曾賦詩:“歡逾百歲心留戀,退休不忘跑田間。”退休後,堅持散步、養花、打太極拳。直到晚年,他腰板硬朗,眼不花,耳不聾,背不駝,這一切都是動身子的好處。
動腦子。年過百歲的錢立坤,記憶力比年輕時還好。他經常看、看報、看電視、聽收音機,看了聽了就想寫。有時走在路上還不停地想問題。他的體會是:腦子要用,越用越靈,不用則鈍。經常看、想、寫,腦子越動越靈,記憶力也就增強了。
動嘴巴。主要指說話。他喜歡把自己的經曆和對一些事物的見解說給來看他的人聽,或者時常找點小幽默和家裏的人、朋友們開開玩笑,樂一樂,他的心情便感到格外舒暢。他老伴比他小一歲,癱瘓臥床多年,雖然有外孫女照料,但凡他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願意別人幫忙。喂飯、送茶、穿衣、端痰盂,他一人全包了。更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要與老伴說很長時間的話,這對於長壽是至關重要的。每天晚上10點鍾左右,他和老伴談一天的活動和感受,這樣就感到生活特別充實而愉快。夫妻之間是否恩愛和睦,家庭生活是否和諧一致,直接影響著夫妻雙方的精神狀態。而精神狀態的好壞,又會對壽命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幾代人圍坐吃飯,大家說說笑笑,就能把一天的忙碌勞累消除掉。這是錢立坤老人能夠長壽最主要的一條經驗。
著名教育家王耀東
當人們踏進西北大學的校門,映人眼簾的是宣傳櫥窗裏的一張張照片,這是西北大學體育部為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世紀老人王耀東百年華誕而舉辦的生平圖片展。一幅幅的曆史照片,折射出王老的百年滄桑,令人肅然起敬。
公元1900年9月27日,王耀東出生在黑龍江省嫩江縣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曾參加抗擊沙皇俄國軍隊侵略我國東北的黑河、璦琿戰役,身受重傷,60剛出頭便去世。母親是一位賢慧善良的家庭婦女。他在讀書的時候,對體育情有獨鍾,曾立下“體育救國”的誓願,到青年時代就成為籃球國手。1921年第五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在中國隊與長期稱霸遠東的菲律賓籃球隊激烈的冠軍爭奪戰中,王耀東力挽狂瀾,扭轉戰局,為中國奪取第五屆遠東運動會籃球冠軍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成為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正因為如此,他那“百發百中的神投手”的美譽,廣為流傳,成為大眾心目中的英雄。
在以後數十年的體育生涯中,先後在多所名牌大學執教,培養了大量優秀體育人才,畢生奉獻給祖國的體育事業。
1953年王耀東被周恩來總理任命為西安市體委副主任,一直辛勤耕耘在體育戰線上。1984年,84歲的王耀東加人了中國共產黨,現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榮譽委員、體總陝西分會榮譽主席、西北大學終身教授,成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耀東自幼年起吃就過苦,受過生活的磨難,以後又經過幾十年體育運動生涯的鍛煉,形成了強健的體魄,有一副硬骨頭,經得起磨難和摔打。到90歲以後,王耀東回顧了自己一生的經曆,對生活中有益於健康長壽的因素進行了較為係統的總結,歸納出了一套科學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