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許多養生家的經驗的確十分可貴,但在現代也不能盲目效仿,全盤照搬,因為其中也有不完全正確的部分。在南北朝時期道家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中有一條重要的養生“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怒、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後代不少養生家也將其作為座右銘,以求長壽,如唐代名醫孫思邈就格外推崇這養生“十二少”。當然,這裏的“少”字,隻是告誡人們不要“過分”的意思。盡管如此,這“十二少”中有一半是值得推敲的,如“少思、少笑、少樂、少喜、少好、少事”等,尤其是“少思”觀,不足信,不可取,應當進一步反思。就拿孫思邈來說,他自己就是一位“多思”之人,他一生勤奮,70歲時寫成一本巨著《千金要方》,共30卷,甚至在百歲高齡時,仍孜孜不倦,又寫完了一部流傳至今的醫學巨著《千金翼方》,又是30卷,怎麼說他“少思”呢?所以,我的養生觀則與其相反:“多思者多壽”。
事實也是如此,自古至今,多思之人,勤用腦、多動腦而長壽者比比皆是,無論是科學家,或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等,都是用腦之人。姚荷生先生曾在1981年第1期的《南京醫學院學報》上發表一文說:“自秦漢至新中國成立前對3088個著名知識分子的壽命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各種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為65.18歲,而遠高於同時代的全國人口平均壽命。”國外也有一份調查,16世紀後,歐美45個傑出科學家,他們的腦子不僅越用越靈,而且還長壽,平均壽命為79歲。尤其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們一生所費的腦力大約高於常人10—20倍,他們的壽命卻比一般人長。可見“多思者多壽”是有依據的。例如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錢學森,土木工程專家茅以升,文學家巴金、謝冰心,畫家齊白石、馮鋼百,象棋大師謝俠遜等,皆為年過九十或百歲的勤於用腦的長壽知識分子。還有超過百歲的經濟學家馬寅初(102歲),中科院院士、小麥專家金善寶(102歲),德國科學家柴弗洛爾(103歲)、弗克習(114歲),美國詩人努斯鮑姆(112歲),英國數學家羅素(98歲),法國畫家畢加索(92歲)等,一生多思考、勤於用腦而獲得高壽。這些實例,實在是不勝枚舉。
活到110歲高齡的“上海第一老人”著名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蘇菊仙,一輩子喜靜多思,所以他曾說:“勤於思索,勤於活動,注重飲食,是我健身延年的主要法寶。”經濟學教授胡寄窗在90多歲時總結出的長壽經是勤於用腦,他認為勤於用腦可防止早衰,並說“腦子像一部機器那樣,要多轉動才不會生鏽。”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也是長壽知識分子,他的養生經驗是“腦子也要不斷運動,動則靈,不動則鈍”。這又使我悟出了一條道理,多思者不僅多壽,而且多思是預防老年性癡呆的最有效的方法。年過百歲上大學的武漢老人錢立坤,直到106歲仍在勤思不輟,他說的高壽之道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動腦、動腦、再動腦。”晚年寓居台灣的國民黨元老張群,享年104歲,在他的《不老歌》中說:“多笑笑,勤用腦,永不老。”還說:“大笑一次,年輕一天。”這與孫思邈的“少思、少笑”的養生之道正好背道而馳。
“多思”為什麼會多壽?據荷蘭一項醫療調查顯示,多用腦,勤讀書,經常沉思苦想者比其他人的發病率低50%,在染上威脅生命的重病率方麵低87%,也就是說多思之人少生病。英國神經生理學家米勒指出:人不論年齡大小,隻要積極從事腦力勞動,勤於思索,腦細胞老化過程就發展得很慢。這正驗證了中國一句民諺:“多思考,身體好;常用腦,可防老。”過了中年的人,如果每天不動腦,糊裏糊塗地過日子,很快就會變老的,而如果天天想問題,多思維,不僅能防止頭腦老化,而且還會使頭腦變年輕。
說到張群《不老歌》的“多笑笑”和“大笑一次,年輕一天”的長壽經,不由使我想起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他經常失眠頭痛,久治無效。此後,法拉第經常看滑稽戲,並經常捧腹大笑,結果病情大有好轉。這與孫思邈的“少笑”完全相反。
在今天,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對“笑療法”抱以巨大希望,德國科隆大學醫院已經采用笑療法治病。在美國和英國,醫療保險公司已經承擔采用笑療法的費用。據研究,笑療法能使病人的免疫力得到加強,大笑可以給胸腔和橫膈膜增添活力,促進肺的呼吸,使得血液中氧的指標含量升高。
美國的免疫專家伯克在研究笑療法時還發現,人在發出高度的笑聲時,體內會產生更多的免疫物質,有些人在看完一部滑稽電影後,可消滅體內病毒和細菌的物質增加了。大量實踐證明,放聲大笑可以消災滅病,可以延年益壽。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過:“笑是最便宜的靈丹妙藥,是一種萬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