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如喜、怒、哀、樂等。每個人都會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有愛有恨。如果一個人一直在優裕的環境中生活,沒有經受艱苦的磨煉就會生在福中不知福。人不走高山,豈知平路好走。
人類情緒有兩極性,有肯定和否定的對立性質,如滿意不滿意,歡喜與悲傷,熱愛與憎恨,興奮與沉悶等。情緒的兩極性可以表現為積極的增力和消極的減力,積極增力的情緒可以提高人的活動能力驅使人積極地行動,如愉快、興奮使人進取,對人對事充滿熱情,有利於健康;消極減力的情緒則降低人的活動能力,如悲傷、憂鬱使人消沉,對人對事漠不關心,使人精神不振,不利於健康。老年人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良好藥方,有人稱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是有科學根據的。
不良情緒的危害
祖國醫學認為情誌異常可引起髒腑陰陽失調,氣機逆亂而生病。《靈樞·口問篇》指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現代國內、外的一些醫學專家也特別強調老年人要講究心理衛生,重視情緒對健康的影響。他們以多年臨床經驗說明不良情緒可影響機體各個係統的生理功能,出現生理功能障礙而生病。
醫學專家對情緒與高血壓、心髒病和癌症、胃病等做了不少研究,說明情緒影響身體。美國醫學博士湯姆士曾經對患高血壓、心髒病、癌症三種疾病的人進行調查,在易急躁、易激動或喜怒哀樂無常的人當中,發病率為77.3%,而在謹慎、穩定的人和聰明、活潑、愉快、樂觀的人當中,發病率僅為25%—26%。有人對15000名胃病患者的病曆研究後得到結論:每五個人中有四人無法適應現實生活,主要是恐懼、憂慮、憎恨等心理情緒致使他們得病。
有醫學專家明確地指出:“恐懼使你憂鬱,憂鬱使你緊張,因而影響胃的神經,使胃液由正常變為不正常,這就引起了胃潰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亞力西斯·柯銳爾提醒人們說:“不知道怎樣抗拒憂鬱的人,都會短命而死!”
這是因為免疫係統與腦部有聯係。有人研究發現,胸腺、脾髒、淋巴結和骨髓組成的免疫係統的器官中有神經纖維,由於所有神經最後都與腦部相連,免疫係統與腦部就有神經聯係,還有醫學專家證明了免疫係統與腦之間通過“信息物質發生化學聯係。”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曾研究發現,良性與惡性腫瘤都存在一些直徑和分布密度很小的神經,這也可能與腦部相聯,以致人的心理對腫瘤的生長和消滅起作用。
由此看來,情緒與健康的關係有著密切和多方麵的聯係。
排除不良情緒的方法
當情緒不好時,怎樣調節呢?
坦然宣泄:坦然宣泄就是毫無顧慮地談出自己的心事,找個心理醫生或知心的、可信賴的人,把心裏的煩惱,苦水一古腦兒倒出來,聽者能關懷、接受、理解就會感到輕鬆。同時,還可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我激勵:遇到困難,挫折時,在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中,找一個最羨慕的人,作為模範,找出自己的成功事例發揚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能力,增強信心,振作起來,激勵自己前進。
衡量價值:一個人能夠消除煩惱得到快樂,最大的秘訣是有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是寶貴的,要珍惜光陰和精力,最明智的辦法是對使人煩惱的事,都要定一個“到此為止”的限度。
投身工作:要讓自己忙起來,這是因為最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想一件以上的事,用有意義的活動去占領自己頭腦,把不快樂的情緒擠出去。我處於困境時用以上方法找到了快樂。
有一位老同誌得癌症動過兩次手術。第二次癌症化療期間,老伴突然去世這一雙重沉重打擊簡直令人難以承受,當時他真不知怎樣活下去,悲痛、懊惱整天籠罩著自己。但是他深知如果走不出這一困境,就會很快步入死亡之門。他堅定信念,經常學習老年心理學,用老年心理學中的知識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他除了用心理學的宣泄法,宣泄內心的悲痛外,主要用自我激勵法和投身工作轉移注意力的辦法,排除悲傷,增強勇氣,振作起來。他積極投身於社區管理工作,讓自己盡量開心樂觀,最後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