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拍,從滑鐵盧轉向集結號
藝術與財富
作者:羅忠學
截至本刊本期截稿之日,2013年春拍基本上塵埃落定。今年春拍明顯與往年有所了不同,。雖然成交率一如既往的,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作品單價鮮見高價。單價最高國畫作品是黎雄才的《長青不老鬆》,成交價為8960萬元人民幣;最高單價油畫作品是吳作人的《戰地黃花分外香》,成交價為80 50萬元人民幣;在世藝術家單價最高作品是崔如琢的《千山飛雪》,成交價為7 715萬元人民幣;在世最高藝術家的油畫作品是曾梵誌的《江湖》,成交價僅為2379.11萬元人民幣。沒有見到2011年之前動輒上億的作品。連古董都算在內的話,今年最高單價的藝術品為“紫檀高浮雕九龍西番蓮紋頂箱式大四件櫃”,成交價為9315萬元人民幣,也沒有達到一個億。
去年春拍後,有批評家提出“滑鐵盧”一說,隨後被各大媒體引用。從在今年的春拍看來,如果就作品單價來說,今年幾乎是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滑鐵盧”。但是,藝術品的市場從來不是用作品是否過億來衡量的。一方麵是高價位作品的缺失,一方麵卻是拍賣公司成交總額的上漲,我們由此很容易得出結論:高價作品得到了有效遏製,藝術品總體還是處於上升階段。
高端精品數量減少時,買家的關注度會往中低端市場偏移,中低端位藝術品成交量上漲。通過2012年春和2013年中國嘉德、北京誠軒、北京華辰、北京永樂專場不同價格區間作品成交量對比可知,今春買家更加傾向於100萬至500萬元的拍品,這類作品同比去年增加了13件,比2012年春增加38.24%。由此可見,在市場調整期,中低端拍品備受青睞,並隨著精品釋出量減少,買家關注拍品價位重心下移。
2013年春,各拍賣公司在油畫專場設置方麵,側重點基本延續去年。市場上發展相對強勁的早期油畫和寫實油畫依然成為眾多拍賣公司主推內容,當代藝術中曾經的大腕作品很少,青年藝術家板塊比較活躍。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高價作品價位與去年基本持平,處於中端價位運行的趨勢,但總體而言,拍賣成績是可觀的。
我們從各方渠道收集到了從1993年中國拍賣第一槌錘開始的曆年成交數據,從中不難發現,作品上拍數量幾乎在逐年增加,但成交率卻一直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徘徊。就連最被藝術圈內人士懷念的2007年,成交率也不足60%,成交總額也不及甚至遠遠落後於2010、2011和2012年。2013年春拍還沒有進行完,我們還無從知道今年春拍的成績,但是從已經落幕的幾機場拍賣來看,今年春拍超越去年單季拍賣的可能性幾乎為100%。
2013年第一階段的油畫拍賣市場成績相對樂觀,成交率高達77.41%,高價倍出。我們在讚歎可喜成績的同時,同時應關注那些流拍作品及其流拍的原因。嘉德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中,劉小東的《19 9 0年作笑話》估價1400萬元,遭遇流拍,周春芽的3件作品《太湖石》、《中國園林》、《幸福一號》均未成交。目前拍品的估價依然是在2010年和2011年高點的基礎上適度回調,而買家很難接受把高峰期的成交價格當作目前成交價格的基準。因此,實際成交價格的預期造成了20%多的流標率。所以,當前買家更加理性,不盲目追求高估價拍品和拍賣公司推出的明星拍品,更多的是從作品的學術定位和自身購買的需求,來衡量一件拍品的購買底價。他們還能TOP多久?看到今年油畫TOP10的名單,不禁發現,其實TOP10的座次表上被這撥人盤踞得太久了!他們是不是還會上漲?我們把今年進入TOP10的7位藝術家近5年的拍賣數據一一收集整理,熟悉一個成功藝術家的曆史,其實也是了解藝術市場的曆史。
曾梵誌
2 0 0 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以《麵具係列No.6》創下753 6萬港幣的天價之後,曾梵誌毫無疑議地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最貴”藝術家。Artprice2010/2011年度當代藝術市場報告中遍布中國藝術家的名字,僅前十名就占去了一半,其中曾梵誌的排名僅次於美國已故塗鴉藝術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位列世界當代藝術家第二,中國當代藝術家之首。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之一,曾梵誌以其極具張力的繪畫作品蜚蠻聲國際,更以其20年間不斷演變的風格成為國內外學者、批評家和收藏家持續研究、跟蹤的對象。在2013年春拍中,曾梵誌的作品《江湖》以3 011萬港幣價格,再度奪得在世藝術家單件作品頭籌,可見他近年來市場的堅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