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診背望法提綱(1 / 1)

我曾想:古代聖哲都以背為陽,腹為陰,而最古的賢人又以背為陰,腹為陽,豈不是前後矛盾?但我認為,以身體的剛柔來說,背為陽而腹為陰;以功能的動靜來說,背為陰而腹為陽。況且,陽化氣而陰成形,所以腹背也可稱為陰;陽在外而陰在內,所以腹背也可稱為陽。陰陽的道理,以及所概括的事物,是從無窮大到無窮小的,並非是專指某一件事情。

背為胸中之府,背中間的一行是督脈循行的部位;第二行在脊柱兩邊,距正中線各一寸半;第三行位於脊柱的兩邊,距正中線各三寸,是足太陽經循行的路線。足太陽經的循行,是從上而下的,這樣,部位便可以分為上下。而疾病或左或右,則部位便有左右之別。推而言之,身體的上半部分為陽,身體的下半部分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皮膚在外為陽,筋骨在內為陰。所以,上下有標與本的不同,左右也有逆與順的差異。這些診斷的方法,能不深入研究它嗎?

背部腫起的,是邪氣實;陷下的,是正氣虛。背高聳如烏龜的,是龜背;脊骨凸起像鋸齒的,名脊疳。脊背潰爛,穿透筋膜的,是形體已毀壞嚴重,又怎能治愈呢?得了水腫,背部平坦的,為肺已傷,是無法救治的。這是疾病導致的形態的變化。

脊柱強直的,是病在太陽經;身體仰曲如弓的,是病在督脈;後背彎曲,兩肩下垂的,是胸中心肺衰疲;頸項強直,不能伸直腰的,是背部的經脈已傷;頸背強直,不能自由轉側的,是肝實;骨枯髓虧,腰脊不能挺直的,是骨痿;呼吸時抬肩的,是胸中有實邪。腰部酸軟、疼痛,不能轉身的,是腎將衰敗。角弓反張平臥,脊柱彎曲的程度,成人可容納一手,小兒僅可容納三橫指的,無法救治。這是疾病導致的形貌變化。

將以上的各種情況,結合氣色比較,注意相同與不同,再參考脈象與症候,分清標與本,就會發現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雖然病情變化無窮,但隻要胸有成竹,就可以分別作適當的處理了。而且,凡是稱為實的,是邪氣實;凡是稱為虛的,是正氣虛。邪氣實的,正氣往往是或者有餘,或者不足;正氣虛的,邪氣往往是有餘,或者不足。一切精深微妙的診法,都應該建立在綜合觀察的基礎之上,而不僅僅局限於診察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