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生下來,就憑借五行變化而發育,依仗皮肉筋骨以成形。所以《靈樞》和《素問》觀察形貌和體態,在內以五髒分五行,在外以形體合五髒。如肺合於皮,脾合於肉,心合於脈,肝合於筋,腎合於骨;肺與皮毛相關,脾與肉相關,心與脈相關,肝與筋相關,腎與骨相關。這都是以形體分屬髒腑的內容。
各髒腑所屬的經絡循行於體表。因此,體表各部位都分屬不同髒腑的經絡。
《靈樞·經脈》說:“肺的經脈,是手太陰經。起於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裏的髒腑——大腸腑,然後再返回,循行環繞胃的上口,向上經過橫膈膜,入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肺髒,接著從氣管橫走出腋窩部出於體表,沿著上臂內側,在手少陰經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的前麵下行,至肘部內側,再沿著前臂的內側,橈骨的下緣,入寸口,前行至手大拇指本節後手掌肌肉隆起處的魚際部,並沿著其邊緣,出於拇指尖端;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手腕後分出,沿著食指橈動脈側直行到達指端,最後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大腸的經脈,是手陽明經。起於食指尖端,沿食指橈動脈側的上緣,經過拇指、食指間的合穀穴,至腕上拇指後兩筋中間的凹陷處,接著向上沿前臂的上緣至肘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經過肩及肩峰前緣,出於肩胛,與諸陽經會合於大椎穴上。然後向下注入缺盆,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裏的髒腑——肺髒,再向下貫穿膈膜,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大腸腑;它的另一條支脈,由缺盆經過頰部後,分成兩脈進入下齒齦,再回轉過來繞至上唇,交會於人中,然後左脈向右行,右脈向左行,上挾於鼻孔兩側,最後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胃的經脈,是足陽明經。起於鼻孔兩旁,上行相交於鼻的凹陷處,再向旁注入足太陽經,接著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內,複出環繞口唇後,向下交於承漿穴,然後退出向後沿腮的下方,出於大迎穴,又沿頰車穴,上行至耳前,通過上關穴,沿發際上行至額顱部;它有一條支脈,由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至人迎穴,再沿喉嚨進入缺盆,又繼續向下貫穿橫膈膜,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胃腑,並最後與本經所屬的髒腑——脾髒相連;其直行的經脈,由缺盆沿乳房內側下行,再向下挾行於臍的兩側,最後進入陰毛兩側的氣街部位;另一條支脈,起於胃的下口處,再沿腹部的內側下行,到達氣街部位,與前麵所講的直行的經脈相會合,再由此下行,沿大腿外側的前緣到達髀關穴處,而後至伏兔穴,再下至膝蓋,沿脛骨前外側直至足背部,進入足的中趾內側;另有一條支脈,由膝下三寸處分出後下行到足的中趾外側;還有一條支脈,起於背的衝陽穴,斜出於足厥陰經的外側,再進入足的大趾,然後直出於大趾的尖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脾的經脈,是足太陰經,起於足大趾的末端,沿足大趾內側的白肉處,經過大趾根節後的核骨,上行到達內踝的前緣,再上行至小腿內側,沿脛骨的後緣,與足厥陰肝經相交會並穿行至前方,此後再上行過膝部、大腿直達腹內,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脾髒,並聯絡與本經相表裏的髒腑——胃腑,然後向上穿過橫膈膜,挾行於咽喉兩側,與舌根相連,散布於舌下;它的支脈,在胃腑分出,上行穿過胸膈,注入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心的經脈,是手少陰經,起於心髒,由心的脈絡而出,並向下通過橫膈膜,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裏的髒腑——小腸髒腑;它的一條支脈,從心係的脈絡向上,挾行於咽喉兩旁,此後再向上行而與眼珠聯絡於腦的脈絡相連;另有一條直行的經脈,從心髒的脈絡上行入肺,再由肺橫出於腋下,此後沿上臂內側的後緣,至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的後方,並下行到肘內,再循前臂內側的後緣,直達掌後小指側高骨的尖端,並進入手掌內側的後緣,再沿小指內側到達小指的前端,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