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的經脈,是足少陽經,起於眼下角,上至額角,再向下繞到耳後,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前麵,至肩上,又交叉行至手少陽三焦經的後麵,而進入缺盆;它的支脈,由耳後進入耳內,再回出行向耳前,至眼外角的後方;它的另一條支脈,由眼外角分出,向下行至大迎穴附近,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至眼眶下部,再由頰車下頸與前一支脈於缺盆相會合,然後下行至胸中,通過橫膈膜,與本經相表裏的髒腑——肝髒相聯絡,並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膽腑,此後再沿著脅部的裏麵,向下出於小腹兩側的氣街,繞過陰毛邊緣,橫行入環跳部;它的直行經脈,由缺盆下行向腋部,再沿胸部經過季肋,與前一條支脈會合於環跳部,再向下沿髀關節的外側,至膝外側後,下行於腓骨之前,然後直至外踝上骨的凹陷處,出於外踝之前,又沿著足背,進入足第五趾與第四趾的中間;它的另一條支脈,由足背別行而出,進入足之大趾與次趾的中間,並沿足大趾外側行至其末端,再回轉過來,穿過足大趾的爪甲部分,出於趾甲後方的三毛部位,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肝的經脈,是足厥陰經,起於足大趾趾甲後方的叢毛的邊緣,然後向上沿著足背,到達內踝前一寸處,再至踝骨上八寸處,於足太陰脾經的後方交叉並出行到其後方,再上行至膝彎內緣,又沿大腿的內側,進入陰毛中,然後再環繞陰器後上至小腹,挾行於胃的兩旁,並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肝髒,再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裏的髒腑——膽腑,然後向上穿過橫膈膜,散布於脅肋部,沿喉嚨的後側,向上進入鼻腔後部的鼻後孔,再向上,與眼球聯絡於腦的脈絡相聯係,與督脈會合於頭頂百會穴之所在;它的一條支脈,從眼球聯絡於腦的脈絡處別出,向下行於頰部內側,環繞於口唇內側;它的另一條支脈,由肝髒別出,通過橫膈膜,再向上走行注入肺髒,而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陰陽相貫,首尾相接,逐經相傳,到肝經為止,從而構成了周而複始、如環無休的流注係統。其流行外溢的經氣,入到奇經中,再轉相灌溉,在內溫養五髒六腑,在外濡養腠理。
奇經八脈是陰維脈、陽維脈、陰脈、陽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的總稱。陽維脈起始於各陽經交會的地方,從外踝上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部位;陰維脈起始於各條陰經交會的地方,從內踝上行於上肢內側、腹和頸部,所以它們是一身的綱維。陽脈從足跟外側出發,沿著內踝行於一身的左右;陰脈從足跟內側出發,沿著內踝行於一身的左右,所以它們能使骨節矯捷。督脈起於會陰,運行在身後背部正中,總督陽脈,所以說它是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運行在身前胸腹正中,滋養全身的陰脈,所以說它是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直行而上,是陰陽諸脈的要衝,所以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像腰帶一樣,繞腰一周,總約束所有的經脈。
於是按照經絡來區分病位,或者以病變的部位來辨識經絡,或者以經絡的循行規律來辨識髒腑,或者以形體部位來了解分屬髒腑,那麼不論何種病症,盡管症狀各異,比如痘疹、癰疽等,都能夠據此進行診察。因此黃帝說:“經脈的重要,在於可以通過它來診斷人的死生,處理百病,調養身體的虛實。如果對經絡的循行狀況不甚通曉,是不行的。”諺語也有“不熟悉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的說法。由此可見經絡是多麼的重要!醫家是病人生死寄托的所在,能不萬分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