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診察形體的方法,必須先知道經絡的循行,辨別形體的胖瘦。審視相同與不同,觀察其正常與變化,就能清楚、準確地預測病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凡是身體壯實的,形氣就有餘;身體柔弱的,形氣就不足。體形肥胖的,就是多血少氣;體形瘦削的,就是多氣少血。如果肺與心有邪,則邪氣居留在兩肘窩;如果肝有邪,則邪氣居留在兩腋窩;如果脾有邪,則邪氣居留在髖窩;如果腎有邪,則邪氣居留在兩側膝窩。此外,風邪太過,形體就會動搖;邪熱太過,肌肉就會發生紅腫;燥氣太過,津液就會幹涸;寒氣太過,就會發冷。全身痙攣、抽搐、疼痛的,是邪氣盛;身體軟弱無力的,是正氣虛。患處腫脹、隆起的,是邪氣實;患處陷下、萎縮的,是正氣虛。麵部浮腫的,是風病;足脛浮腫的,是水病。從上向下腫的,屬氣,是邪氣在外;從下向上腫的,屬水,是邪氣在內。凡是先腫而後痛,是因為形體累及氣分;凡是先痛而後腫的,是因為氣病傷及形體。病無形而痛的,屬於陰經的疾病;病有形而不痛的,屬於陽經的病變。無形而不痛的,說明陽經未受侵害,隻是陰經有病;有形而不痛的,說明陰經未受侵害,隻是陽經有病。這就是察形體變化的綱領。
善於診斷疾病的醫家,能夠舉一反三,靈活變通,按照形體的胖瘦,審察病變部位所屬的經絡,再結合氣色,參考形貌,綜合診察,這樣,病情雖然千變萬化,但也可以應對自如。唉,《靈樞》、《素問》中有許多靈活的方法,而在黃帝、岐伯之後,就很少有高明的醫家了。後世的醫家,不是信口開河,就是拘泥於一方一法,要想做到絲絲如扣,滴滴歸源,那就很難了。諺語說:“一個人製定了高目標,最後仍然有可能隻達到中等水平。”所以,如果製定的隻是中等目標,豈不是隻能達到低等水平嗎?更何況現今的醫家,學習的是下等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