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勞
因勞損傷腎所致的病症。表現為腰痛、小便不利或有餘瀝,遺精、白濁、陰囊濕癢等。
時疫
一時流行的傳染病。
水腫
又名水氣或水病。指體內水濕停留,麵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一種疾患。
T太陽病
六經病之一。太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多由外感風寒所致。經證是肌表的病變;腑證則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於膀所致的病變。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
太陰經病
六經病之一。太陰病可從三陽病轉變而來,也可由寒邪直中致病,或者因脾虛運化失常,寒濕中阻所致。主要表現為腹滿、嘔吐、食不下、腹痛、泄瀉、口不渴。
痰飲
是人體髒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出現障礙,由津液留滯導致的病理產物。痰飲由多種原因引起,如外邪侵犯肺、脾腎等髒,或情誌內傷,或素食肥甘、嗜酒等。一般以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W胃寒
指脾胃陽虛,過食生冷寒涼食物引起的病變。
胃熱
指胃受了邪熱,或過食煎炒燥熱的食物,出現口渴、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的病症。胃熱化火時,可見口腔糜、牙齦腫痛等。
胃脘痛
泛指胃脘近心窩處的疼痛。多因長期飲食失節、饑飽勞倦、脾胃虛寒、情誌鬱結所致。
胃氣上逆
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表現的症候。多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脾胃虛弱致胃失和降而成。表現為不思飲食、脘部脹痛、惡心、嘔吐、噎膈反胃等。
痿痹
又名痿躄。指肢體不能動作或者喪失感覺。
X泄瀉
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大便溏薄者為“泄”,大便如水注者為“瀉”。
癇
一種發作性神誌異常的疾病,又名胎病。古代癇、癲二字通用,所以癇亦稱癲。
心熱
由心熱引起的症候。其表現為額赤、心煩心痛、掌心發熱等。
心火
心在五行屬火,所以心火就成為心的代稱。此外,心火也指心赤火旺的病變,它又可分為虛火和實火。
血虛
指體內陰血虧損。可由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虛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穀精微不能化生血液所致。其主要表現為麵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脈虛細等。
下利
簡稱利,亦稱下痢,早期痢疾與泄瀉的統稱。後世區分為利與痢,以利為泄瀉,痢為痢疾。
血脫
指因突然大量失血,致使血脈空虛,全身失卻血液濡養,氣血欲脫。以出血、麵色蒼白、脈微或芤、血壓顯著降低為主要表現。
血崩
亦稱崩中、暴崩,指婦女不在經期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的急性病症。
下消
即消腎或腎消。多由腎水虧竭,蒸化失常所致。以多尿、小便如脂為主症,常兼見煩躁、口幹引飲、舌紅、脈沉細而數等。
消渴
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為特征的一種病症。有人認為,消渴相當於今天的糖尿病。
蓄血證
傷寒太陽腑證的另一種症候。表現為身熱、神誌如狂、小腹脹滿、小便自利。是由表熱隨經入裏,與血相搏,淤熱滯小腹,上擾心神所致。
Y陽厥
熱盛而導致手足厥冷,甚至不省人事的病症。表現為四肢厥逆、身熱麵赤、唇燥大渴、口幹舌苦、目閉或不閉、小便赤澀短少、大便燥等。
眼疳
指小兒疳疾,兼見肝火上攻於眼的症候。
陽明病
六經病之一。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是外感熱病邪正爭鬥,病邪由寒化熱,病位由表入裏,主要在陽明經及腸胃所致。經證是邪在胃中的病變;腑證是邪在大腸的病變。陽明病通常都表現為身熱、汗自出、脈大等。
牙疳
指牙齦紅腫、潰爛疼痛、流腐臭膿血。牙疳可分為風熱牙疳、青腿牙疳、走馬牙疳三種。其中以風熱牙疳較為多見青腿牙疳因下肢兼見青色腫塊而得名;走馬牙疳多發在小兒。因發病急驟,故名走馬。
溢飲
即水飲溢於四肢體表,應當出汗卻出不來,導致身體疼痛、四肢浮腫的病症。
Z中寒
又名寒中,因猝中寒邪所致。表現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四肢顫抖、惡寒,或發熱、無汗,或惡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麵如刀割,口吐冷涎,下利,無熱,口不渴,二便清白,脈沉。
中風
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的病症。
子癇
妊娠20周以後,或正值分娩,或分娩後一兩天內,孕婦忽然發生頸項強直,牙關緊閉,目睛上視,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少時自醒,醒後複發的病症。
髒結
指陽氣虛衰,陰濁凝結,狀如結胸的重症。表現為心下痞滿,按上去不痛,時時腹瀉,但飲食如故,舌苔白膩或者白滑。
正陽陽明病
即胃家實。是統括了陽明經證和腑證而說的。所謂實,就是受邪的意思。凡陽明熱盛都屬胃家實,並不局限於腹滿、便秘、內結糞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