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中醫名詞索引(2 / 3)

即黃風內障。類似於今天的青光眼。

鶴膝風

指病後膝關節腫大變形,股脛變細,形如鶴膝。鶴膝風由腎陰虧損,寒濕侵於下肢所致。

J積聚

腹內結塊,伴有脹痛為主要特征的病症。一般積為髒病,屬血分,病程長,病情重,且腹塊有形,痛有定處;聚為腑病,屬氣分,病程短,病情輕,腹中結塊無形,時聚時散,痛無定處。積聚多由情誌不舒,飲食不節,起居失宜,使肝氣鬱結,氣滯血淤;脾失健運,食滯痰阻而引起。

厥陰經病

六經病之一,屬於六經病中陰陽勝複、寒熱錯雜的病症。主要有上熱下寒和厥熱勝複兩種情況。上熱下寒者,其表現為消渴,氣上撞心,饑而不想進食,下利及吐蛔蟲等;厥熱勝複者,可以預測病情的進退,厥多熱少是病進,厥少熱多為病退。

肌痹

又名肉痹。指以肌膚症候為突出表現的痹證,多因傷於寒濕,除肌膚盡痛外,還可見出汗、四肢痿弱、皮膚麻木不仁。

脊疳

指疳積的病人,背部肌肉消瘦,脊骨顯露之症。諸疳後期,均可出現脊疳。

積食

小兒乳食過量,損傷脾胃,使乳食停滯於中焦所形成的胃腸疾患。其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幹燥或酸臭、肚腹脹熱等。

積氣

即病邪鬱積體內。多由正氣不足,邪氣乘虛侵襲而留止,阻礙了某些髒氣的活動而產生的病症。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證,是陽氣將絕之象。

痙病

熱性病過程中出現的背強反張,口噤不開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身熱足寒,俯仰不能自如,脈象沉遲或勁急等。

L痢疾

古稱腸澼、滯下。以發熱、腹痛、裏急後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症狀。

淋證

通常指小便急迫、短、數、澀、痛的病症。

綠水貫瞳

即綠風內障,以瞳神散大成綠色,視力驟降,頭眼劇痛為主要表現。多因鬱怒傷肝,肝鬱化火生風,風火上擾於目;或飲食不節,脾胃受損,化濕生痰,痰濕上阻;或肝腎陰虛,精血耗損,目失涵養等引起。

瘰鬁

是結於頸項、腋、胯之間的一種感染性外科疾病。初起結塊如豆,數目不等,無痛無熱,後漸漸增大串生,久則微覺疼痛,或者結塊相互粘連,其中小的稱瘰,大的稱鬁。

癆瘵

以肌肉消瘦,睡中盜汗,午後發熱,煩躁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痰涎帶血,咯唾吐血為特征的慢性精血耗竭的虛損性疾患。

癃閉指排尿困難,點滴而下,甚至閉塞不通之病。

N瘧疾

指以間歇性寒戰、高熱、出汗為特征的一種疾病。

女勞複

大病初愈後,不注意調攝,房事過度,損傷腎精所出現的一種病症。主要表現為頭重,眼花,腰背疼痛或小腹痛,或虛火上衝,頭麵發熱,心胸煩悶等。

腦疳

指得了疳疾的小兒頭部生瘡,兼見毛發焦枯,甚至脫落,且鼻幹、心煩、疲倦、目睛無神、腮腫、身熱等。多因氣血不足,或風毒侵襲所致。

內熱

邪熱入裏出現的裏熱證。表現為麵紅目赤、心煩發熱、或者口渴喜冷飲、大便不暢、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沉實等。

P脾風

指脾受風邪出現的病症。其症狀為:多汗怕風,身體疲倦,四肢不願意活動,麵色微黃。

痞滿

指胸前堵悶或上腹飽脹的症狀。

脾寒

一般指脾胃虛寒。脾胃虛寒是由於平時脾氣就虛,或者脾虛日久,及脾陽,使脾陽也虛。或者貪食生冷食物,使脾受損,從而導致脾陽虛,不能溫暖胃腸,寒氣自內而生的病症。

脾陽虛衰

即脾陽失於溫運,陰寒內生所表現的虛寒症候。

脾熱

指脾受邪熱而致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頭重、臉的兩側疼、心裏煩悶、額部發青想嘔吐、身體發熱。

脾疳

又名疳積。主要由於喂養不當,引起脾胃虛損,營養不良所致。

偏枯

又名偏風,即半身不遂。

Q臍風

即新生兒破傷風。係由斷臍不潔,感染外邪所致。

齲齒

又名齒齲。指牙齒蛀空朽痛。多因口腔不潔,或者風痰濕熱熏蒸手足陽明二經所致。

氣腫

即水腫以氣滯為主者。多因氣滯濕鬱所致。

R熱嗽

因風熱引起的咳嗽就是熱咳。主要症狀為痰厚且黃,鼻涕也帶黃。

柔痙

痙病而見有汗,就稱為柔痙。其症狀為身熱出汗,頸項強直,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至角弓反張,脈沉遲。

S腎風

腎受風邪所致的疾患,以麵部浮腫、腰痛、色黑為主證。

少陽病

六經病之一。少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多由外感病邪在半表半裏所致。經證為邪氣侵入少陽經所致的病變;腑證則邪氣侵犯膽腑的病變。少陽病通常都表現為口苦、目眩、心煩、多嘔等。

食痹

因痰飲淤血留滯胃脘,從而導致進食後心下痛,直到吐出後疼痛方止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