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中醫名詞索引(1 / 3)

B臂厥

指手太陰、手少陰經經氣逆亂而致的厥證。

白濁病

指小便色白混濁。

鼻疳

以鼻前孔附近皮膚紅腫、糜爛、結痂、灼癢,經久不愈,反複發作為特點的常見鼻病。又名鼻瘡、鼻口瘡。

C瘡瘍

瘡瘍是所有腫瘍和潰瘍的總稱,如癰、疔瘡、瘰鬁等。瘡瘍多由熱毒內侵、邪熱灼血,以致氣血壅滯而成。

瘡疥

是皮膚毛襄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一般多發生於夏季,任何部位都可發生。以頭麵、背及腋下為多見。其特征是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膿出即愈。

蟲證

指寄生在人體的各種蟲類引起的症候。小兒最易患此病。

蟲積

因腸道寄生蟲引起的,以飲食異常、臍腹疼痛、麵黃肌瘦、麵有蟲斑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病。常見於小兒疳積、虛勞、厥證等。

重舌

又名子舌、重舌風、蓮花舌。表現為舌下血脈腫脹,狀似舌下又生小舌,或紅或紫,狀如蓮花。重舌多由心脾濕熱,複感風邪,邪氣相搏,循經上結於舌而成。

除中

古病名。“除”,消除之意,“中”,指中焦脾胃之氣。疾病到了嚴重階段,本來不能飲食,但突然反而暴食,這是中焦脾胃之氣將絕的反常現象,稱為“除中”。

D癲癇

癲證和癇證的合稱。癲,指精神錯亂一類疾病;癇,指發作時神誌異常的疾病。

戴陽症

指下真寒而上假熱的危重病症。因下焦的元氣虛衰,真陽浮越所致。以兩顴色淡紅如妝,遊移不定,或者口鼻出血,或者口燥齒浮,脈浮大,按上去空虛無力為特征。

帶下

以帶下量多,或色、質、氣味發生異常為主要表現的婦科常見病症。又稱帶下病。

F肺積

五積之一。表現為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皮寒時痛時癢等。

風濕

風和濕兩種病邪結合所致的病症。主要症狀為頭痛、發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節酸痛、不能屈伸等。

風痙

痙病的一種,多由感受風寒濕邪所致。表現為突然跌倒,身背強直,口噤不開,如癇狀,反複發作。

肺癆

虛勞的一種,係肺髒虛損所致。表現為咽喉幹痛,聲音嘶啞,鼻不聞香臭,胸悶氣短,咳嗽吐血,飲食減少,消瘦乏力,發熱等。

風水病

水腫病的一種,多由風邪侵襲,肺氣失於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濕滯留體內所致。表現為麵部浮腫、眼泡水腫、怕冷、關節疼痛、身體沉重。

風痹

指因風寒濕侵襲而引起的肢節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G肝風

指肝受風邪所致的疾患。

骭厥

為足陽明經經氣逆亂所致的病症,又可稱為“陽明厥症”。

肝心痛

指心脘部疼痛,連及到脅肋部痛的病症。

肝痹

由於筋痹日久不愈,複感外邪,或惱怒傷肝,肝氣鬱滯所致。表現為夜臥多驚,口渴多飲,小便頻數,脅痛,腹部膨大鼓脹等。

肝熱

指肝有熱邪或氣鬱化熱引起的病變。主要症狀有煩悶、口苦、口幹、手足發熱、小便黃赤,嚴重的可見狂躁、不得安臥等。

肝瘧

瘧疾的一種。表現為麵色蒼白,常歎息,形狀如同死人一般。

肝積

五積之一。指脅下有痞塊,形狀就像覆蓋的杯子一樣。主要由於肝氣鬱滯,淤血凝結所致。

肝絕

即中風時出現眼合直視之證。

剛痙

古人將外感熱病統統稱為傷寒,太陽病是傷寒的一種,而痙病又屬於傷寒一類的疾患。所以得了太陽病,出現發熱、無汗、卻怕冷,且頸項轉側不利的,就稱為剛痙。

骨蒸

蒸病的一種。形容其發熱自骨髓透發而出,故名。骨蒸多由陰虛內熱所致,其症狀表現為潮熱、盜汗、喘息無力、心煩少寐、手心常熱、小便黃赤。

穀疸

指因饑飽失宜,濕熱熏蒸所致的黃疸症。

疳積

是疳症和積滯的總稱。疳症是指由喂養不當,脾胃受傷,影響生長發育的病症;積滯是由乳食內積,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腸胃疾病。疳積以腹瀉或便秘、嘔吐、腹脹為主要症狀。

肝勞

因勞損傷肝引起的虛損之證由。主要表現為視物不明,兩脅引胸而痛,筋脈弛緩,活動困難。

肝風內動

泛指因以肢體抽搐、眩暈、震顫等為主要表現的症候。多由肝腎陰液精血虧虛,血不養筋,肝陰不能製約肝陽,肝陽亢奮無製所致。

H踝厥

由外邪侵犯足太陽膀胱經而致氣上衝所產生。

黃疸

是以麵目及全身皮膚發黃為特點,其中尤以目黃為主。黃疸的發病,多與濕邪有關,如感受時邪或者飲食不節;或者勞倦內傷導致濕熱或寒濕阻於中焦,熏蒸或淤阻肝膽,迫使膽汁不循常道而溢於肌膚,就可產生黃疸。

寒濕

指陽虛寒盛所導致的氣喘。其表現為氣喘、四肢逆冷、脈象沉細等。

寒咳

即受寒冷刺激引起的咳嗽。

黃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