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產調控政策全麵轉向
趨勢
作者:智穀趨勢
目前來看,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向下調整是長期的、趨勢性的,導致房地產市場調整的也是係統原因,不是一兩個政策放鬆就能扭轉過來。中國政府已經完全改變了房地產調控的取態,由采取行政舉措抑製發展,改為去行政化,甚至通過各種政策工具予以鼓勵。
3月底,中央密集出台房地產救市新政,表明房地產調控政策全麵轉向。
多項新政帶有明顯“救市”色彩
3月底密集出台的房地產新政包括以下三項:
首先是國土部發布新規,在一定條件下允許房地產開發企業適當調整套型結構,對不適應市場需求的住房戶型做出調整,滿足合理的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根據市場狀況,研究製訂未開發房地產用地的用途轉換方案,通過調整土地用途、規劃條件,引導未開發房地產用地轉型利用。這一政策給了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更大的彈性。
其次是央行、住建部和銀監會聯合發文,將居民自住和改善性第二套住房房貸首付比例調整為不低於40%,使用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為20%。
第三是財政部、國稅總局發布公告,從2015年3月31日起調整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政策,將從2011年初開始實施的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免征期限,從五年縮短到了兩年。
通過上述係列救市政策,中央及地方政府從土地規劃、房貸、限購及稅收等諸多方麵對房地產市場予以鬆綁,但從宏觀經濟數據以及各地反饋看,房地產救市的效果並不明顯,難以扭轉市場持續下行的趨勢。
“救市”層級上升
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從2014年一直延續至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各項數據均指向這一點。
2015年1~ 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0.4%,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8.9個百分點;土地購置麵積同比下降31.7%,土地成交價款下降30.2%;商品房銷售麵積與銷售額分別同比下降16.3%和15.8%。2月末,商品房待售麵積63922萬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1753萬平方米,繼續創曆史新高。
總體來看,國內房地產市場呈現土地儲備、投資開發與商品房銷售“三降”,商品房庫存創新高的局麵。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裏,這樣的“三降一高”都將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新常態,困擾著地方經濟與房地產企業的發展。
去年下半年以來,從地方政府開始,國內各級政府實施了一係列房地產救市政策。
先是二三線城市陸續放開限購,截至2014年底,在全國46個實施限購的城市中,除了北上廣深和三亞,其餘41個城市都宣布取消或放鬆限購。緊接著,地方第二輪救市從限購轉向支持房貸需求,涉及首套房貸款利率優惠、放鬆首套房認定、放鬆公積金貸款及財政補貼等內容。
隨著房地產市場形勢進一步轉冷,“救市”的層級由地方上升至了中央。去年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發布通知,全麵放寬對房地產市場的信貸限製,明確“認貸不認房”,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