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重構中國經濟版圖
趨勢
作者:智穀趨勢
從全國範圍來看,“一帶一路”重點加強的必然是沿亞歐大陸橋地帶,尤其是陝甘寧青新,然後是東北—內蒙這一“經濟轉型滯後區”和雲南—廣西這一“西部後發邊疆區”,最後是東南沿海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的福建省。
3月28日,習近平在博鼇出席博鼇論壇開幕式後,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公布了第一份“一帶一路”規劃文件,文件名為《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願景與行動》”)。這是一個關於“一帶一路”的框架性文件,頗有信息含量。
呈現完整地緣政治戰略
對外,“一帶一路”是將除美洲之外的亞、歐、非、大洋四大洲聯係起來,形成以中國為龍頭的東半球經濟圈的雄心壯誌;對內,“一帶一路”則是將國土體係重新構建,推動不同區域針對性發展的戰略統領。
“一帶一路”的主線,是中國和歐洲的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兩個主要走向,分別是經俄羅斯到波羅的海,經中亞、西亞到波斯灣、地中海。2014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圍繞貫穿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主體,中國主要發展三條經濟合作帶,即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
中俄蒙是北線,新亞歐大陸橋以中國—哈薩克斯坦合作為中心,是中線,中國—中亞—西亞則聯係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則是南線。其中中線和北線最為重要。
根據《願景與行動》,中巴經濟走廊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中巴經濟走廊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地位特殊,但總體來說開發難度較大。從地緣政治因素考慮,未來中國和中亞地區的合作進程可能最快。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方麵,涵蓋的範圍則反映出中國更大的戰略雄心。
其一,是要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也就是將整個大洋洲全麵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帶一路”經濟圈,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宣布加入到亞投行,並且參與RCEP(區域全麵經濟夥伴協定)談判,就是實例。
其二,則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印度洋,延伸到歐洲,一方麵這是未來中國和西歐經濟聯係的主渠道;另一方麵,這一線要強化中國和印度等南亞國家,以及中國和西亞波斯灣沿岸國家(尤其是和中國關係較密切的沙特、阿聯酋等產油國)的戰略協同。可以預計,中國和中東國家的經貿合作,從深度到廣度上跳出簡單的石油貿易更進一步升級,將是一個看點。
重塑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一帶一路”戰略將中國國土劃分為四大板塊,即“西北、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這四個板塊劃分,似有毛澤東時代“一二三線”劃分的痕跡。其中“內陸地區”,很大程度上接近毛澤東時代的“三線地區”,但也要打造“內陸開放高地”,而西北、東北,西南和沿海則成為“一帶一路”的前沿。
根據《願景與行動》,可以預計,“一帶一路”規劃將會涵蓋全部所有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