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資產配置家族傳承的新格局(1 / 3)

海外資產配置家族傳承的新格局

傳承

作者:王樂

隨著中國創富第一代在人生和事業雙方步入成熟階段,家業常青成為了終極目標,“接班潮”的湧現使財富管理顯得愈加重要。

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在英投資總額超過300億英鎊,已一躍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在眾人驚呼李嘉誠“買下整個英國”之際,中國買家對購買英國房產的興趣也在激增,英國也成為國人海外置業十大熱門國家之一。

通過跨境資產配置來管理家族財富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富裕階層的青睞。如何選擇合適的海外投資工具、優化投資結構是很多高淨值人群麵臨的首要問題,為此,我們專訪了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寶成教授。

高淨值群體結構日益多元化

2014年5月27日,興業銀行攜手胡潤研究院在上海聯合發布《2014中國高淨值人群心靈投資白皮書》,報告中將 “高淨值人群”定義為個人資產600萬元以上的人群。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個人資產600萬元以上的高淨值人群數量比上年新增10萬人,達到290萬人。根據最新預測,中國超高淨值人群約17,000人,總計資產規模約31萬億元人民幣,平均資產規模18.2億元人民幣。這部分人群中主要以企業主為主。

劉寶成對“高淨值人群”概念解析為,“在滿足中產以上消費水準和日常運營之外,仍保有可觀剩餘資產者。”家族企業的海外資產配置成為高淨值人群海外資產投放的顯著模式,“其中很大的動力就是規避風險,一個是體製上的風險,二是排除不確定性。孟子講,無恒產者無恒心。實際上人們很大程度上是追求一種心理上的確定性”。在這一群體看來,盡管國內的機遇仍然異彩紛呈,但政策波瀾起伏,經濟日漸下行,而其偏好的投資領域,諸如房市、股市以及基金等,均在撲朔迷離中暗伏泡沫。

國人財富的外移,的確會削弱國內生產總值(GDP),但它不會衝減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從更宏觀的層麵看,它充實了國人資產的跨國性。劉寶成分析道。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世界高淨值人群擁有54萬億美元的財富總量,這其中的24%投向了海外資產。相形之下,財富總量達到4.4萬億美元的中國高淨值人群,其投向海外的財富卻隻有5%。“海外資產占本國資產的比例,是聯合國貿發會衡量跨國性的一項重要指標。就該項指標而言,中國無疑尚屬矮人係列,”劉寶成說。

除家族式企業外,近年來中高端的中產階級在也是海外資產配置中非常具有活力的人群,職業經曆和專業素養使得他們具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據《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中國高淨值人群的組成以企業主為絕大多數,占到61%;職業經理人、企業高管和專業人士也在迅速擠進來,占到17%。從需求差異來看,劉寶成認為,“後者在需求上會更加理性,子女成長問題是他們‘走出去’的主要動因,一方麵是讓子女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麵也通過移民來獲得作為當地人在學費以及日後求職道路上的一些優惠。結果,發達國家的學區房價不斷攀升,其中就有這一群體的貢獻。”

就資產配置的方式來看,中產階層與家族企業的選擇也有較為顯著的差異。專業人員的決策可能會更加理性,雖然財富積累相對有限,但其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國際經驗更加豐富。“他們的投資決策中,硬資產的部分會少一些,而對股票、基金、彙率之類的軟資產則更為青睞。有些人甚至會合夥成立小型的創投公司,或者購買專利、品牌等知識產權與國內市場對接,甚至參與一些社會型的創業。而且,他們對當地社區的參與和融入程度也較高。相反,家族型模式則更注重房屋、土地之類的硬資產投資,而且與當地社會的融合度往往偏低”,劉寶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