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獵床人”林澤綠的古床收藏
賞玩
作者:唐李媛莎
標題
床榻是人們形影相伴的器物,“人之待物其最厚者,當莫過於此”。古人往往花費很多心思,精心設計床榻,工藝不厭其精,工本不惜之巨,有時曆時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製作出一張床。林澤綠當屬這古床收藏迷中的“重度患者”。
拜訪林澤綠當天恰逢春分,當車駛至重慶北碚區山野中的靜觀鎮時,花開枝頭,碧水幽幽。我們隨意挑了一間鋪麵打聽消息,鎮上無人不知“林古董”,人人都習慣這麼稱呼他。他是鎮民們口中神秘的古董床民間收藏家。
一處1000多平方米的倉庫,放滿了花式、形狀各異的古董床。林澤綠自14歲起就愛上古董收藏,近30年裏耗資上百萬元,跑遍全國,淘得了150張明清時期的古董床。
拜訪林澤綠當天也正好趕上“龍抬頭”,44歲的他梳著長發馬尾,沒有心思修剪,太忙,近來電話特別多。前幾日由於雨水漏進了倉庫,林澤綠便請相關單位前去解決問題。當他“嘩啦”一下掀起卷簾時,庫內的雕工古床震驚了在場所有人。人們奔走相告,一夜之間,林家那個不起眼的倉庫火了。
風雨往來人:一輛“簸簸車”走川東
“小時候家境不好,沒讀多少書,10來歲就外出打工了,後來在靜觀鎮上擺攤賣雜貨。”14歲時,林澤綠接觸到了銀元,漸漸迷上古董,“最開始淘到東西會變賣,後來有點積蓄了才開始收藏古董床。古董床裏有文化,也有很多故事。”林澤綠如今做花卉與仿古家具生意,每當去外地談生意,他都會到處打聽古董床,“全國幾乎走遍了。”
回首當年,林澤綠用了“苦盡甘來”四個字。“最初開始收古董得頂著很大的生活壓力,出去一天就得考慮到家裏一天的柴米油鹽。”他感慨著,如今的日子過寬裕了些,能開著小麵包車四處淘寶,但每每回想起自己年輕時騎著一輛“簸簸車”(重慶人對“手扶拖拉機”的戲稱),尋遍了川東村鎮上家家戶戶的老床時,依舊能嗅到那絲塵土味兒。
“曾經為了買下一張心愛的床,沒太能照料到老婆孩子。有一次兒子交學費差錢,我隻好翻箱倒櫃地撿出一個收來的老花瓶,拿到朋友那兒去抵了15塊錢救急。”林澤綠的尋床路有著一般藏家未曾體會過的辛酸,他出身清貧,背景草根,他每一次外出,除了懷揣著閱盡天下床的夢,還擔負著養活一家人的責任。
“簡直是個床癡。有好多次為了買床,搞得我們生意周轉的資金都緊張。每次淘到與眾不同的新床,甚至睡覺時也會突然在半夜‘嘿嘿’笑兩聲。”雖有怨言,妻子成福琴仍然支持丈夫的愛好,“總比賭博強。”
“這間倉庫1年租金10萬元,租了十來年了。”林澤綠說,如今他收集的150張古董床,收購成本約50萬元左右,但加上多年來搬運費、為了搜集床的差旅費、托人打聽的人際交往費、古董床維護費、倉庫租金等費用,粗算就有200多萬元,這對於一個沒有身家起底的藏家而言已然是一筆巨款。“遇到好的古董床,你讓我放手,我肯定晚上睡不好。”林澤綠稱,他還曾背著家人借錢去買,“事後再給老婆說,她也沒辦法。”
逍遙自在事:喝一碗菜稀飯,睡幾張古董床
隨林澤綠從倉庫走在回家的路上,時不時地收到鄉親們熱情的招呼,婦人,老頭兒,青壯年……“林老師,我家有張古床,您來看看可以收麼……”他都親和地點點頭:“好,有空來店裏坐坐,慢慢聊。”
剛跨進他家門,就飄來冬寒菜稀飯的清香,成福琴正在廚房內準備午餐,食材很是新鮮,她切著從早集上買來的水芹菜,鍋裏翻煮著自家熏的土豬臘肉,蒜苗配炒。“日子過好了,但我仍不習慣在外用餐,還是在家吃得舒坦。今天咱們就將就著喝一碗我家的稀飯。”林澤綠吮了一口冬寒菜,微閉著眼回味著。“他經常在外,卻常常嘴饞我的菜,所以我會很用心做。再怎麼忙,回到家也要把飯吃好。”成福琴甜笑著附和,一家人在擺滿古董及仿古家具的飯廳裏樂悠悠地享用著樸實卻豐盛的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