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雋青理想主義者的現實生活
交遊
作者:菲麗絲
敏銳的商業嗅覺、高效的出版能力,一個個暢銷傳奇由黃雋青締造書寫,而他和那些知名作者的故事也仍在繼續。
“民營書業一直是冬天。”黃雋青深知其中不易,卻還是在2000年從體製內離開,投身中國民營書業,成為了在書業市場浪潮裏浮沉的一分子。
13年過去,黃雋青的變化似乎並不大—在北京的辦公室,他點燃一根煙,細述自己做書的曆程。他的著裝很樸素,大概還隱約保留著當年體製內生活的烙印。
做書的成就感,在他看來和做其他工作並無太大區別。但做書帶來的欣喜,他如今還能體會到—雖然這個快樂現在已經少了一些。“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你通過自己的想象力,物色到很好的作者,然後和他們探討提綱、等他們完稿,再通過編輯加工策劃推向市場,這首先就是一種欣喜。你腦袋裏想的東西,變成了具象的一個物體。先不說銷量,當你拿到那本你等了很久的書,心裏就都是欣喜。”
去年,黃雋青的博集天卷同時推出了兩本暢銷排行榜上的熱門書,《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和《乖,摸摸頭》,寫這兩本書的張嘉佳和大冰,也成為了去年最熱門的作者。“張嘉佳是十年來一直在寫作的人,這本書的誕生是一個十年積累爆發的點。而大冰是主持人,會畫畫也唱民謠。他的故事很多,也有表達的衝動。”
黃雋青坦言,張嘉佳和大冰這兩本書,編輯從文本上並沒有做什麼修改。隻是在故事的篇幅上有所建議。大冰的故事本來有20個,編輯們建議將其中12個風格、調性比較統一的故事放到一起來出書。張嘉佳的故事則保留了33個,“人家已經完成了,我們無非是篩選”。
當然,也有很多暢銷書是編輯花了很大心力的。就像《杜拉拉升職記》,這本書原本隻是作者在網上發的一個小心得,黃雋青和團隊看了之後建議寫成故事,聊職場的成長和正麵激勵。
黃雋青很用心維護著和作者的交情,但事與願違的情況還是常有發生。“新作者相對弱勢,成名作者都是爺。”說起彼此的合作,黃雋青坦言,大眾的固有印象都認為,作者都被出版商吃得死死的,但事實上作者一旦達到一定高度,就是香餑餑了。名家可選擇的出版商太多了,出版商這時候就反而成了弱勢。
“說句實在話,銷量在四五十萬冊的成名作者,放在不同平台做,從長遠看會有差別,但短期內是看不出來的,區別不是特別大。所以現在很多作者對編輯和出版社並沒有太深情感可言,即便是長期合作的作者,要是另一家出版商簽他的價錢比我們高出很多,他說不定也是要離開我的。從這個層麵上來看,情感是有個維度的,這個時候就隻能是個生意。”
隨著公司規模越來越大,黃雋青和朋友聚會的時間越來越少。他說都是職責所在,以至於沒有太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有作家朋友邀請我去大理玩。這一年裏他的房子都裝修好了,我還是沒能去成。”
理想主義者的妥協
2000年,已經位及中國外文局今日中國出版社副社長的黃雋青選擇離開體製,並於兩年後創辦了博集天卷。
他大學裏讀的是中文係,畢業後稀裏糊塗的就被分配到了出版社工作。“對中文係畢業的學生來說,在走上社會之後,在學校學習的專業隻能給予文化素養和知識的幫助,並沒有基本的技能。”
黃雋青指著一旁的攝影師說:“攝影就是個技能,哪怕電工,也是個技能。但我們沒有什麼技能,我們學習的文化知識肯定要附著在一個具體的行業上麵,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大學畢業能到出版社工作,還是挺幸運的。慢慢地,也就覺得挺喜歡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