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終點站的下一站?伊甸園or失樂園(1 / 3)

終點站的下一站?伊甸園 or 失樂園

逸生活

作者:劉瑤

移民後的生活,是伊甸園還是失樂園?國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基本成為了移民後的生活寫照。移民是從身到心的徹底換水土,“鬧鬧肚子”再正常不過,鬧到脫水休克,最終選擇“回流”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服水土、適應新環境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能順利度過,就如同鳳凰的涅槃,可以享受到伊甸園的美好;反之,便可能是身在伊甸園,心在失樂園。

無論他們是堅守國外的“好寂寞”狀態,或是部分人選擇“候鳥式”的生活—居住在國內,定期回移民國報到。他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主人公

家庭主婦Judy &; Sylvia

國家

加拿大 溫哥華

狀態 Judy:我曾經和老公一起打拚事業,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我放棄了事業,放棄了一家團聚,帶著憧憬,移民加拿大,搖身變成了全職主婦。我奮鬥的戰場也從職場轉移到了家庭,從國內轉移到了溫哥華。

Sylvia:我曾經是一個逍遙自在、衣食無虞的職業婦女。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給自己多一個選擇,我最終決定移民溫哥華。從雙手滴水不沾的大小姐,到廚藝全能的好太太;從隻會監督孩子讀書的媽媽,到背起書包上學堂的ESL學生,在這裏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十年前剛來加拿大的時候,日子隻能用煎熬來形容。“剛來溫哥華的三年,日子隻能說是數著過,每天都想回國。”

白色的籬笆旁趴著淺淺的青翠草兒;小小的院子裏開著或紫色或紅色的鬱金香;潔白的帶著煙囪的小房子在聖誕夜裏等待著聖誕老人的降臨;窗子外麵的櫻花樹每年春天便會向天空撒著粉嫩的櫻花雨,好不浪漫。家庭主婦Judy在移民前對國外的生活充滿著五彩的幻想。“就像電視裏或者小說的看的那樣,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圍著圍裙在家裏整潔寬敞的廚房裏打開烤爐,對照著貼在冰箱上的recipes(食譜),做著各種精致的小糕點,又或在自家的院子裏,陪著孩子們裏奔跑嬉鬧。”

十年過去了,已經在溫哥華安頓下來的Judy似乎過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如願的住在了帶著籬笆的白色房子裏。生在中國七歲跟著父母移民的大女兒已經被多所加拿大名列前茅的大學錄取,而在加拿大出生的小女兒也上了小學,茁壯快樂地成長著。Judy每天送完女兒上學,做完簡單的家務後便能充分地享受著她的悠閑生活。翻開她朋友圈的照片:姐妹們的下午茶,朋友家的家庭KTV,飯後散步時隨手拍下的溫哥華美景,一張張全都在描繪著滿滿的幸福生活。

在一些親朋好友的帶動之下,Judy一家於十年前辦理了移民手續,然而登陸到語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多倫多時才發現,惡劣的天氣狀況和與國內並無差別的快節奏生活並不是向往的那般,一家人最終輾轉來到西部,定居在了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溫哥華。來到陌生的國度,彷徨和恐懼是無法避免的。由於擔心治安問題,Judy一家甚至不敢獨自居住,而是選擇和另外兩家朋友一起合租了一棟house以便三家人互相有個照應。經過了一年的觀察才確認溫哥華的治安確實讓人放心,這才與家人購入了自己的房子,搬了出來獨自生活。

人生地不熟的新環境,除了心理上的寂寞,生活上也麵臨著不少的困境,而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便是語言。作為一個新移民,本就對這個國家的環境、製度、規矩、生活習俗等等都不甚了解,語言上的不通更是讓Judy雪上加霜。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已經把英語丟棄了許多年的Judy重拾課本,用盡了所有方法學習英語。除了上ESL(英語語言學習課程),照顧孩子之餘她還每天堅持閱讀英語報刊,聽英文電台。

作為一個母親,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永遠是家長選擇移民的首要原因。Judy便是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及再想多生幾個小朋友的緣故才辦理的移民。 對她來說,國內的教育體製給孩子的童年帶去太大的壓力和負擔,移民對於下一代是一個更為輕鬆的選擇。她的大女兒Betty小學二年級便跟著家人來到溫哥華。對於她來說,溫哥華比國內更像她的家。”這裏很幹淨很整潔,學校的課程也很輕鬆,老師和小夥伴們都對我很好,現在讓我回國,我最多隻能呆四個月應該就會悶死吧!“

然而並不是每個1.5代移民(父母是第一代移民,他們出生在中國,成長在異國)都能馬上適應新移民的生活。五年前跟隨著父母移民溫哥華Cody當初便是千百個不願意。在國內讀書一切順利而成績優秀的他,讀完初中便被連哄帶騙地移民來到溫哥華。對於一個說著帶口音的英文的亞裔移民,新的環境或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友好。麵對適應期的種種落差,小夥子心裏有說不出的失落。而當初決定移民,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機會的母親Sylvia對於孩子也是心疼不已,“他們很難融入當地人的圈子,到現在我都覺得Cody還沒有找到很知心的朋友。對於他們這種1.5代移民,想要取得成績,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這種落差感何嚐不是這些陪讀的大人們每天的真實感受。為了生活方便,Sylvia選擇定居在華人居多的城市列治文,可陌生的國度給她造成的無力感透過生活的方方麵麵洶湧而來。“原來在中國,大家都是金領以上的階層,衣食無虞,安穩安逸。然而剛來這邊的時候,老公在國內工作賺錢,我一個帶著孩子過來,語言又不通,一切都要靠自己,沒有人能幫你,壓力非常大。“和Judy一樣,語言不通讓她的生活更加焦頭爛額。剛到溫哥華的時候,Sylvia獨自帶著孩子去教育局申請學校,一個完全聽不懂英文的大人帶著一知半解的孩子糊裏糊塗地和教育局的人交流了半天,最後誤打誤撞才拿到了申請表。

所幸的是,也正是這種忙忙碌碌的生活緩解了剛開始來到異國他鄉的孤獨和寂寞。來溫哥華之前,Sylvia便已經了解到溫哥華是一個“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城市。“朋友們剛來的時候基本上都要哭、要熬,很辛苦,很不開心。所以當時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建設,不會覺得過來國外是天堂。”她認為移民最初的半年是一個重要的關卡,是最無奈最寂寞的時期,熬不過去便隻能打道回府,熬過去了日子才能開始順利起來。

這半年也是安頓下來準備工作最多的時期。“剛好那個時候要物色房子,接送孩子,處理各種手續和家庭瑣事,占用了自己很多時間。憑借意誌堅持著,忙忙碌碌之餘日子也就這樣過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