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炒牛河是著名的廣東特色菜,以河粉加牛肉芽菜等配料炒成,是粵菜酒家和港式茶餐廳的必備菜式。
河粉是用大米的米漿蒸成透明的薄粉皮,再切成寬帶狀,爽軟韌性兼備,炒、煮皆宜。
這麼一道中國傳統特色的菜式,差一點在加州被禁。加州衛生局調查員在做突擊衛生檢查時,發現舊金山一家生產河粉的食品廠,在配送過程中並沒有將河粉冷藏在5℃以下,他們認為觸犯了法律,禁止該廠商出貨。加州法令規定,河粉、麵類產品必須儲存在5℃以下、60℃以上的環境裏。
消息在華人社區掀起了軒然大波,如果按照法律,把每天製出的新鮮河粉如果放進冷藏庫,就會徹底改變河粉的質地,下鍋一快炒就容易斷裂,口感也會完全不同。中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餐廳打包後的麵條飯類食物,多數第二天從冰箱翻熱會更入味,但河粉就不行,從冰箱拿出來的河粉,原有的口感就被徹底破壞了。
加州衛生局要求河粉冷藏的原因是這是一種含水分的產品,在常溫下容易變質。事實上河粉雖然有一定的濕度,但是煮熟的,成分也隻有澱粉這麼單純,沒有麵粉製成的麵條的蛋白質含量那麼多,新鮮河粉存放室溫8個小時以內,不會有安全方麵的問題。況且河粉都是當天做當天售完,從不會囤積。河粉檢驗樣本也證實,新鮮河粉就算未經冷藏,也並未有細菌滋生。
以加州的華人參議員餘胤良為首的華人社區,打響了一場河粉保衛戰。餘胤良公開表示,法律除了應該與時俱進外,更應該具有多元文化敏感度,適時為各種族裔傳統進行合理的調整。他向州長提出修法,調整當局關於河粉在運送過程中需冷藏的硬性規定。美國主流社會家喻戶曉的中國名廚甄文達也在電視報紙上大聲呼籲,指出新鮮河粉不隻是食物,更是亞裔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人對新鮮的定義和我們中國食文化有著天壤之別,我是深有體會的。在我們家,開過的瓶裝水,剛喝了幾口,過了一二個小時,就被老公以不新鮮為理由,倒掉了。我們家除了聚會,從不買大瓶的汽水,因為家裏的洋人隻要看到沒有什麼氣泡了,也會倒掉。因為,氣泡對他們來說,就是“新鮮”的標誌。有次夏天,我沏了壺好茶就出去辦事,準備回家後有涼茶可以喝,誰知回到家,一看壺空了,我還以為老公喝了,誰知茶是被他“處理”了,理由是,不放冰箱的東西,都是不新鮮的,我聽了真是哭笑不得。
其實,河粉不是唯一遭到質疑的中國傳統食品,華裔愛吃叉燒、烤鴨等,也因為多存放在室溫之下,曾經引起衛生當局關注,但後來事實證明這些食品並不會給民眾健康造成影響而被美國人接受。
餘胤良已經提出了河粉議題的提案,他指出:河粉的製作過程已經不是一種食物的製作方法,它是亞裔文化的一部分。禁止河粉以古有的方法製作,就是不了解我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