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總是會撕心裂肺地想吃糯米做的食品,有時是想念那種彈牙的口感,有時則是想念糯米的香甜軟爛。糯米是一種精彩而多變的食物,南方叫“糯米”北方叫“江米”,因而在北方“江米條”這種小食頗受歡迎。糯米還分為短胖可愛的圓糯米和細長晶瑩的長糯米。我國多的是圓糯米,它黏性較強,吃起來非常糯口綿軟,做成粽子是無上美味;而長糯米則是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特產,硬實有勁,蒸熟後仍然是粒粒分明,所以具有南國風情的椰汁糯米飯因為有了長糯米而更加讓人懷念。
家住雲南邊陲小鎮,與緬甸接壤,那邊的飲食習慣很容易就為當地人所接受,有一種口味甜蜜的冷飲“泡魯達”特別清涼可口。一杯泡魯達內容十分豐富,有米粉磨成的白白胖胖口感滑膩的涼蝦、大的小的透明西米粒,還有一種當地植物磨成粉摻水製成的果凍,稱作冰粉(類似廣東梧州的龜苓膏和台灣的瓊脂),像這樣神奇的植物總是不缺的。除了這些之外,還要加上一把新鮮椰子刨出來帶著奶香的雪白椰絲,配料量多到要冒出來,充滿了誘惑。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後加上幾勺蒸熟的細細長長的紫糯米,也就是泰國產的長糯米中的一種。再往這些食材中注入新鮮的冰牛奶,看著白白的牛奶慢慢沒過這些獨特的食材,再倒進煉乳增加奶香,調出清甜味道。滿滿一杯端上桌後,冷飲室皮膚黑黑的老板還會給你幾塊緬甸烤幹麵包讓你加入泡魯達中泡著吃。這種幹麵包做法很簡單,就是把平時吃的麵包再烤至水分全都蒸發,成為餅幹那樣的幹脆,咬下去會有掉渣的快感。或許這個就是泡魯達的名稱來源?勁脆酥鬆的烤幹麵包泡進去後一下子變得溫柔綿軟起來,可依然沒有失掉烤過的麥香。我最愛的一個程序就是用勺子把沉在杯底的紫糯米都舀出來吃掉。泡久了的紫糯米會失掉特有的口感和嚼勁,這個過程很有自給自足的感覺,看著好不容易撈上來的飽滿紫糯米混著冰屑,泡在白色的鮮甜牛奶中,吃進去涼涼的,甜甜的。紫糯米很有嚼頭,踏實而又韌性十足,咀嚼可以讓清涼和香氣在嘴裏多持續一會。
做粽子也許是圓糯米最主要的用途了,而粽子裏的糯米要求口感軟爛,所以包之前要先浸泡才能達到想要的口感。我國各地的粽子口味是不同的,四川有把辣椒末混進糯米包成辣粽子,廣東的粽子喜歡包入去了皮的綠豆,口感甜膩。江浙一帶盛行嘉興肉粽,這種粽子剝開粽葉後看見的是醬油色的米粒,一顆顆都黏在一起,泛著誘人的油光和香氣,吃起來糯而不爛,比一般米飯有嚼頭;中間則是一塊有著相當比例肥肉的燒肉,肥而不膩、肉嫩味香、鹹甜適中,吃完後特別舒坦和滿足。更加豪華的版本是加入一隻似半透明的高郵鹹蛋黃,那蛋黃一插下去會看見紅紅的油冒出來,十分誘人,可以稱得上是極品的蛋黃肉粽,吃完後竟讓人的犯罪感油然而生。其他的如赤豆粽則是吃口軟甜,也深受人們的喜愛。有的人就喜歡什麼都不包的白粽子,蘸著白糖或蜂蜜來吃,甜度可以自己掌握。糯米緊實彈牙,粽葉香清新怡人,給糯米增色不少,綿密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傳統口味的粽子之所以如此美味受歡迎的原因是老字號們如五芳齋、諸老大等一貫用料精良,如肉粽一定采用上等粽米、豬後腿瘦肉、高郵鹹蛋黃,紅豆沙細膩無殼,再用粽葉將這些精美的食材全都包起來,賦予它們特殊的清香和五月的節氣,熱騰騰地登上人們的餐桌。這幾年粽子和月餅一樣花樣越來越多,但老字號們總是不屑於新生代的改進,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驕傲,倔強地不改變口味也不增加口味,也許這樣經過歲月洗禮和見證過的口味才是真正的美味。
八寶飯也是糯米唱主角的一種美食,梁實秋老先生曾經說過“八寶飯要做得好吃,隻有一個秘訣,就是不惜工本。”選擇上好的糯米、蓮子、花生、桂圓幹、白果等材料,搭配細膩噴香的紅豆沙,給糯米增加了更多的風味和變化,這樣出來的八寶飯一定是糯軟適口、香甜豐美,乃宴席上一道頗受歡迎的點心。湖北人特別喜歡糯米,燒賣要包糯米,丸子也要裹上糯米,一個個裹上糯米的丸子上粘著挺翹的米粒,好像是披著一件蓑衣,故名“蓑衣丸子”。做法是在新鮮糯米上市時,挑選三分瘦一分肥的豬肉剁得細細的,摻一點荸薺、小蔥花,外麵裹上糯米,上鍋用大火蒸。蒸熟的過程中逐漸滲出的肉汁將糯米浸軟,上桌時隻見糯米顆顆剔透,粒粒晶瑩,有肉的香味和彈彈的咬勁,相當誘人。武漢名吃“三鮮豆皮”的主要原料也是糯米,混上筍丁肉末,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