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久立傷骨
老年人氣血運行本已衰弱,全靠動靜結合來調節平衡、維係健康。如果站得時間過長,會影響氣血運行,使部分組織、細胞的營養失調,氣滯血凝,發生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引起腿軟、足麻、腳背浮腫,還容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和腰膝關節發炎等疾病。所以,應站站、坐坐、走走相結合。
(5)久行傷筋
足受血而能行,人的行走以氣血兩類物質為基礎,還須調動腦、心、肌肉和筋骨的功能作用。步行是人類最基本的運動,適當的行走有利於氣血流動,暢達氣機,活動關節,祛病防老。但若不顧年邁體弱而長時間進行步行鍛煉,跋山涉水,超越應有的負荷,不僅有損氣血,還會損傷各組織器官,容易發生腳筋扭傷、腳痛、膝關節疼痛,或跌倒甚至引發心髒病、腦血管意外等,故人不宜久行,尤其是老年人。
古人十二時辰養生法
古人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醜時1~3點,寅時3~5點……依此類推至亥時21~23點。
古人以一天十二時辰為基礎,將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規律作息結合,製定了一日十二時辰養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稱之為“二六功課”,清代養生學家稱之為“十二時無病法”。十二時辰養生法是我國傳統保健養生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麵。
卯時(5~7點):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6、7遍;揉搓兩耳5、6遍;再以兩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擊頭枕部各24次,然後去室外活動。
辰時(7~9點):活動結束後飲白開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發百餘遍,以醒腦明目,防止脫發;然後洗臉、漱口、刷牙;入廁排便。早餐宜吃飽吃好。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按摩腹部,以助脾健運。
巳時(9~11點):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或養花。疲倦時即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唾液)。老年人氣弱,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說話耗氣,宜“寡言語以養氣”。
午時(11~13點):午餐,隻宜吃六七分飽。食後用茶葉水漱口,可去油膩,但飯後不宜立即飲茶。靜坐或午休。
未時(13~15點):或午睡,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
申時(15~17點):或讀書,或寫作,或練字作畫,或撫琴吟詩,或瀏覽報刊,或去田間小勞。
酉時(17~19點):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飲酒一小杯。晚飯後可在庭院散步、觀落霞、聽鳥鳴。
戌時(19~21點):睡前漱口刷牙;用熱水洗腳,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實下虛,上重下輕,坐床上練靜功,然後安眠。睡時宜“臥如弓”,向右側,以防壓迫心髒,以利膽汁排泄。
亥時至子時(21~次日1點):“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宜屈膝臥,醒時則伸腳舒體,變換姿勢,流通氣血。環境宜靜,安睡寧神以養元氣。
醜時至寅時(1~5點):此時精氣發生,陰莖勃起。人以精氣為寶,老年人宜節製房事,但又不宜強製。老人以二十日或一月行房一次為宜。
古人養心與養生
養生須養心。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養心,是人健康少疾、抵禦衰老的首要條件。古人十分重視養心。莊子說,有修養的人“平易恬,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管子言:“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
那麼,具體來說,古人是如何來養心的呢?
(1)正心
正心就是道德之心,仁義之心。“仁者壽”就是“仁德者高壽長命”的意思。荀子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孔子也精辟地指出:“大德必得其壽”。
(2)靜心
靜心就是要有“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高雅境界。明《養生四要》一書中說得更為透徹:“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明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
(3)清心
清心就是真誠、專注、持久,不受外界幹擾,不為刺激傷害的情緒。詩人白居易有一妙句:“隻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碳逼心神。”
(4)寬心
心胸寬廣,其生存的天地也必然寬廣。《禮記?大學》雲:“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其中的“胖”即指安祥舒泰之意。
(5)忍心
百心需要忍心,即忍受和排除一切敗壞心境的因素。中醫有“怒傷肝”、“多怒則百脈不定”、“氣逆不順,足以傷身”等觀點。詩人陸遊也是“掃盡世間閑忿欲”,忍過後,脈衝疏導,心胸暢然,妙味無窮。
(6)操心
人不能一味地養尊處優,無所事事,明朝養生家呂坤的《呻吟語》曰:“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明,身愈勞愈健,但自不可過耳。”操心不過分,對身體大有裨益。這和華佗的“人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其耳”是一樣的道理。
《黃帝內經》的養生觀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我國醫學史上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內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十分重視養生,《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即論述了人的壽命長短,不在於“時世之異”,而在於個人是否善於養生。
在整體恒動的自然觀與生命觀的指導下,《內經》更重視作為整體的人及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並且十分重視精神情誌因素對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養生觀。
(1)順應四時以養生
人稟天地之氣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素問?保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體的五髒功能活動係統與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變化相應收受通應,密切聯係。
人身是一個與自然規律相同相應的小天地,自然變化會使人產生相應的變化,人與自然服從著同一規律,“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至真要大論》),表現在人的生理、病因、病機、壽天等都與自然節律密切相關。
(2)形神兼養
《內經》形神兼養理論既重視“養形”,又強調“養神”,兩者不可偏廢。形即形體,養形是通過保養精氣而實現的。神即精神,包括五誌、七情等心理活動。養生必養神,隻有養神,才能達到神與形俱;隻有養神,才能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