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古人養生之道(1 / 3)

養生學堂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事實也的確如此。一些長壽老人、知名人士現身說法,他們的養生實踐與經驗,最能夠使人信服。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國傳統醫學正是在這燦爛的文明史中得以孕育和發展的。時至今日,傳統醫學中的一些優秀的長壽養生之道,仍為人們所廣泛應用,而這也正是我們繼承和發展傳統醫學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

古人的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如今,常有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古代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1)養生之道

古人的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麵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主要有以下4點:

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麵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古代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古代中醫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2)養生之術

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實施。其內容包括以下7方麵:

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麵。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範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製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製法多為粗加工調劑,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藥膳”之說。

術養:是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古人的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仍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古人飲食養生秘訣

飲食養生,是指合理地攝取飲食物中的營養,以增進健康,強壯身體,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孫思邈就曾說過:“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氣以資血氣”,但同時,孫思邈也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那麼,古人究竟是如何通過飲食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的呢?

(1)飲食勿偏

《保生要錄》中說:“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身生疾,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髒氣不均。”

(2)食宜清淡

宋代《養生秘訣》中說:“味薄神魂自安”;飲食要“去肥濃,節酸鹹”;“薄滋味養血氣”。

(3)飲食有時

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要長壽,三餐量腹依時候”;“食味調和,百病不生。”

(4)適溫而食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溫暖,不可寒冷”;“食飲者,熱勿灼灼,寒勿滄滄。”

(5)食要限量

《管子》記載:“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登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大渴不大飲,大饑不大食。”

(6)食宜緩細

對飲食宜緩問題,古人早有認識:“飲食緩嚼,有益於人者三:蓋細嚼則食之精華,能滋補五髒,一也;脾胃易於消化,二也;不致吞嗆噎咳,三也。”

(7)進食專心

孔子《論語》中雲:“食不語,寢不言”。有利於胃納消化。

(8)怒後勿食

藥王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怒後勿食,食後勿怒”。良好的精神狀態於保健有大益。

(9)選食宜慎

元代《飲膳正要》載:“諸肉臭敗者勿食,豬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幹者不可食,煮肉不變色者不可食。”

(10)餐後保健

張仲景指出:“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孫思邈補充道:“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

謹防過勞致病

勞傷,是指過度勞累引起疾病。《黃帝內經》中雲:“勞則氣耗”,即指形體過度勞倦主要傷及人體的正氣。《黃帝內經》中還具體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強調了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都會引起勞倦致病。

(1)久視傷血

眼受血而能視,五髒之精上注於目,乃能照明萬物。人若過度使用眼力,輕則兩眼疲勞,重則導致眼疾。

中醫認為,“目屬肝”,“肝藏血”,久視則會傷血耗氣,引起肝血不足,目失所養,產生頭暈心悸、兩眼幹澀、視物不請,甚至發生夜盲症等。因此,人們在看電影、看電視、看書報時,時間都不宜過長,應每隔一定時間就閉目養神一會兒,以防視覺疲勞。

(2)久臥傷氣

適宜的睡眠是最重要的休息方式。但若長時間臥床,則容易造成精神不振、身倦無力和動則氣喘的氣虛症。古人雲:“凡睡至適可而止,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誌氣昏墜。”所以,切不可沒事臥床不起。

(3)久坐傷肉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久坐則脾氣不健,水穀精微難以運化傳輸,反使肌肉鬆弛,肌纖維萎縮,四肢倦怠,機體軟弱無力,食欲減退,步履維艱。久坐不動,氣機運行和血液流通受阻,容易患慢性消化道疾病,以及腰肌勞損、痔瘡、冠心病等。因此,老年人切忌久坐,坐一段時間後,要有意識地起來散散步,活動活動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