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又說:“養生之旨不在玄秘,一言之語,亦可受用無窮。”古人非常重視養生,雖然時代不同,但曆史上許多名家名流長壽養生的經驗仍值得我們借鑒。
黃帝的養生秘訣
據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是壽逾期頤而花甲重開的壽星。他的壽命達到了人類自然壽命的高峰,活了120多歲。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孫也皆善養生之道而壽高百歲。據史料記載,黃帝之子少吳活了100多歲,少吳之子帝嚳活了105歲,帝嚳的兒子堯更是享年118歲的壽星。
黃帝的長壽之道是什麼呢?“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勿勞汝形,勿搖汝精,乃可長生。”這是黃帝奉行一生的養生秘訣。
記載黃帝養生術最詳細的是《黃帝內經》。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黃帝的養生大綱:“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養生觀點強調了兩個要點:
首先,要順應自然變化的規章,根據四時的寒暑變化而變換衣著,安排作息時間,對自然界的氣候變化要敏感,在春夏季節多多保養陽氣,秋冬季節則要注意培補陰精;
其次,要把調攝精神情誌作為養生的重要措施,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保養正氣在養生中占據著主導作用,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從根本上說,各種各樣的鍛煉方式、營養食品都隻是養生的輔助手段,而最根本的還在於人體自身的抵抗力。
黃帝經常和當時著名的醫學家歧伯、少俞、雷公等人討論養生之道,有一次他問:“為什麼先人們都能活到上百歲還身體強壯,而現在的人不到六十歲就過早衰老了呢?”歧伯回答他說:“古時的人都懂得對四時不正之氣要及時避讓,使思想閑靜,沒有雜念。調和自身的正氣,這樣怎麼會得病呢?”
於是,黃帝依照歧伯的方法修養起來了。
他平時注意約束自己的思想,不產生過多的欲望,心情安定而不受外界的騷擾。因為精神專一,所以他雖然勞動很辛苦,但並不怎麼疲倦。因為,他在物質上沒有什麼過度的欲望,所以生活得很開心。在飲食方麵不論是好吃的還是平淡的,他都吃得津津有味。在穿著上,不論是粗糙的還是華麗的,他都很隨便。對於社會上的習俗,他也很滿意。他樂於與民同樂。作為國家的治理者,他盡己所能為百姓造福,而絕不自以為尊……
因為他長期堅持這樣修養,所以能夠不受外界的幹擾,即使有不良的嗜好也不能吸引他的注意,而任何有誘惑力的言論也不能使他的心誌動搖。因此,他才得以保全了“天真之氣”,而活到120多歲的高齡。
孔子的養生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逝世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在2400多年前醫療技術和衛生條件都很落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實屬高壽。
孔子一生經曆了許多政治和生活的紛擾,大部分時間不得誌,可仍然長壽,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與道家提倡的“清靜無為”的思想相反,積極提倡“自強有為”。
早在15歲時,孔子就確立了學習的誌向,30歲時便開始收徒講學。他常教導學生,人生一世,應當樹立遠大的誌向,有所追求,有所作為。他有一句為後世廣為流傳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一個人如果認真考慮過自己擔負的人生職責,就會努力付諸行動。孔子在青少年時代勤學苦讀,博覽群書,學業超群;中年後東奔西走,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宣傳自己的主張;晚年致力於教育,編纂典籍。在人生的征途上,他始終保持著百折不撓、矢誌不渝的進取精神。
孔子的精神作用於身體,健康的體質又保證他完成了超乎常人的成就。他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自己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他認為,人到老年時應當能把握自己的行為,對一切順境、逆境都看得開,仍能積極進取,追求真理。所以到了晚年,孔子仍致力於編撰《春秋》,不倦地學習《易》,並繼續給弟子們上課。
楚國大夫葉公曾經詢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孔夫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怎樣回答。孔子知道後,對子路說:“你可以告訴他,就說孔子這個人啊,發憤時可以忘了吃飯,高興時什麼憂愁都會扔掉,他啊,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正是明確了人生目標和開闊的心境,才使孔子忘記了年齡,獲得了長壽。
孔子認為,人之患,在於欲望太多。他一生十分注意養德立德,主張推行“忠恕之道”,“為政以德”,造福於民。他最鄙視貪官汙吏,提出“損者三害”,即:驕奢得意有害,遊樂忘返有害,沉溺於酒色有害。
孔子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還主張進行積極的人格修養,做一個“仁者”。所謂“仁者”,就是“仁愛”、“仁厚”、“仁義”的人。怎樣成為“仁者”呢?孔子的回答是:“克己複禮為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還準確地抓住不同年齡段人性中的弱點,告誡人們一生要警惕三件事:少時戒色,壯時戒鬥,老時戒得。
孔子長壽,正在於其將“養其身”、“養其德”與“有作為”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孔子一生自強不息,以德養壽,健身活體;以樂自娛,飲食有道,生活規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經曆,發奮圖強,不斷進取,以“至聖先師”為萬世詠頌。
老子論修身養性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相傳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曾任東周“守藏吏”,後遁世隱居,著作有《道德經》等。他的養生觀點,主要是“清靜無為”,“歸真返樸”,順乎自然。特別是他關於修身養性要遵循自然規律的論述,備受當今中西方學者的推崇。
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的是自然規律。自然法規是最公正、最無情的,如江河行地,日月經天,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循自然法規。否則,必然受到應有的懲罰。養生之道亦是如此。
人有五髒六腑,七情六欲,性命精神。所謂身心健康,乃氣血、陰陽平衡也。因此,要想體魄康健,必然法則天地,隨從陰陽,分別四時。我國早有“春捂秋凍,老來沒病”之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不按客觀規律養身,就會傷神損體,百病叢生。
根據曆代醫學家的觀察,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一般來說,春天易傷肝,夏天易傷心,秋天易傷肺,冬天易傷腎。因而,一年四季,什麼季節易得哪種病有一定規律,要牢記之;什麼節氣進什麼食、服哪些藥,要慎行之。就是一日生活也要養成規律,力求做到起居有常,食欲有節,行事有度,活動有序,隻有這樣做,才可以防患於未然,即使身體欠安,亦可通過修身養性,實現健康、長壽之宿願。
老子還認為,人之生難保而易滅,氣難清而易濁。隻有節嗜欲,才能保性命。會養生的人,一定要首先除六害,爾後才可保性命,延年益壽。
何以除六害呢?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日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日去妒忌。六害之災,人人皆曉,時時遇之。然而除六害卻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君不聞《紅樓夢》中《好了歌》嗎?世人都知道修身養性,健康長壽好,但惟有功名利祿、金錢美女、榮華富貴忘不了。這樣,六害就會乘虛而人,日夜傷身。
老子說,體欲常勞,食欲豐飽,勞勿過極,飽勿過半。早起勿在雞鳴之前,晚起不在日出之後。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而定則邪物去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