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的現代高齡名人,他們以自己的視角,向我們講述了養生觀點、養生意識、鍛煉要領、保健健身、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等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養生方法。
齊白石“七戒”養生
齊白石,1863年生於湖南,1957年逝世於北京,享年94歲。曾任中央美院名譽教授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1963年推薦他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舉止多次重複,就會產生習慣。而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作用。作為我國國畫界經曆最特殊的一位藝術家,齊白石終生恪守著自己的“七戒”:
(1)戒懶惰
齊白石幼時從臨摹《芥子園畫傳》入手,13歲時便為鄉人繪製衣冠像及花鳥草蟲,以賣畫維持生計。39歲起的7年間,齊白石曾“五出五歸”,足跡踏遍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1919年,齊白石定居北京後應聘教學,又赴南京、上海舉辦畫展。他將“不教一日閑過”寫出,掛在牆上,借以自勉。進入晚年,齊白石衣食住行仍堅持自己料理。平時,縫補衣服、洗刷碗筷、種花養魚、灑掃庭除,自己能幹的事從不求人。每當蝦蟹上市時,他都要自己去買,作為創作素材。
(2)戒空度
齊白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菜園除草、施肥、早飯後開始作畫。作畫時精力集中,有時力氣用得很大,連宣紙都被筆粘了起來。對不感興趣的事和不喜歡的人,齊白石會裝聾作啞或佯裝瞌睡。他常說“一日不學苦混一天”。故每天,他都堅持學習,看書看報,精神充實,樂在其中。
(3)戒吸煙
齊白石不吸煙,也不備煙。客人來訪,以茶相待。友人知情,都能諒解,並不怪他。
(4)戒飲酒
平時,齊白石除偶爾飲少量葡萄酒之外,從不飲酒。他是全國人大代表,又是中美協主席,出席宴會時別人向他敬酒,也都以茶代替。
(5)戒狂喜
齊白石能時時保持平常心態,即便畫作獲大獎或入選國際畫展,也平靜坦然,毫無狂喜之態。
(6)戒空思
齊白石作畫時,力排雜念,一心撲在畫的構思和意境上,夜晚入睡,也從不空思閑度。
(7)戒悲憤
齊白石處世悠然,除當年北平淪陷遭受日寇蹂躪一度悲憤外,平時既不大喜過望,也不大悲大泣,亦不為個人失意而氣惱埋怨。
臧克家的養生之道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詩人臧克家的名句。作為一位世紀老人,享年99歲的臧克家不僅是個大詩人,而且十分懂得養生之道。
(1)熱愛生活,笑對人生
臧克家生性樂觀,他的女兒鄭蘇伊回憶說:“父親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笑臉,他永遠都是笑對人生。”
臧克家還對生活充滿了激情。有的老作家年過八旬就宣布停筆,可臧克家不這樣,幾十年來,他從未停止過詩歌和文學創作,他把寫作視為與病魔鬥爭的一種手段。
(2)堅持鍛煉,親近自然
臧克家堅持每天早中晚到林間小道散步,他曾對人說:“我能活到九旬,每天堅持散步兩小時,是一個重要原因。”
臧克家還常年堅持給小院子裏的小鳥喂食,他總是細心地掰碎從自己口中省下來的饅頭、米飯,撒在鳥兒容易看見的地方,每日更換一碗清水,放在翠竹掩映的黑土地上。臧克家曾對家人說,有多少回,他都是聽著雛雀的叫聲酣然入睡的。
(3)家庭穩定,福氣和睦
從1942年結婚到臧克家去世為止,臧克家和夫人鄭曼共同度過了半個多世紀。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風雨,他們都能夠風雨同舟。鄭曼回憶說:“夫妻間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榮辱與共,至於性格、愛好是不是相同,我看倒是次要的。”
(4)注意飲食,生活規律
在飲食方麵,臧克家一向保持清淡,不喜歡大魚大肉,但偏愛大蔥、大蒜,並常飲綠茶。鄭曼回憶說:“這幾十年來,我從沒有看過他一頓不吃大蒜的,沒有大蒜的時候就吃大蔥,還有就是每天都要喝幾杯綠茶。因此,綠茶和大蔥、大蒜,對他來講是不可或缺的。”
張學良的養生秘訣
張學良是現代中國曆史上一位獨特的政治人物,他的經曆極不平常,特別是被幽居50餘載,一般人都是承受不了的,但他竟能保持長壽健康,享年101歲。其主要原因是:
(1)堅定的信念
張學良自被拘禁之日起,就抱著堅定的信念,深信自己所為光明磊落,為抗日救國付出代價是值得的,從而善於製怒除憤,笑對未來。晚年恢複自由後,他雖定居海外,卻仍一直呼籲和平,祈盼統一,其愛國情懷始終如一。
現代醫學已經認定,堅定的信念,是人體健身延年的重要精神支柱,能最大限度地增強神經、內分泌係統的調節機能,提高抗病和抗衰老能力。
(2)幽默的性格
張學良一貫以幽默的性格著稱,他曾多次說過:“如果明天我被槍斃,今天晚上我仍能睡得又香又甜。”“我一生有三個愛好,愛打麻將,愛說笑話,愛唱老歌。”
《團結報》曾報道過,時年已93高齡的張學良,在友人家中聚會時,又說笑話,又唱京劇,又是猜謎,又是寫詩。足見他一生的幽默風格和樂觀處世態度給了他無窮的生命活力。
(3)養生動兼靜
早在青年時代,張學良就愛好運動鍛煉,如打網球、打高爾夫球、騎馬、遊泳等。幽禁後,他仍常與趙四小姐一同打網球、排球。耄耋之年,仍堅持去海邊散步。
此外,他愛好廣泛,常借讀書、閱報、釣魚、下棋、種菜、養鳥、栽花、說笑話、搓麻將、聽唱京劇等自尋其樂,調息養心。
(4)生活有規律
張學良曾先後被囚禁於雪竇山、黃山、湖南沅江、貴州山區等地。在遠離塵世的深山中,他始終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每天早上6點鍾起床,按時跑步、就餐、讀書,且三餐飲食有節。晚年在台灣、夏威夷,他也堅持生活有序,每天早晨由秘書陪同出門散步,中午睡個小覺,晚上看電視或京劇錄像,然後早早上床休息。
馬寅初的養生之道
馬寅初,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1882年6月24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
馬寅初早年留學美國,1915年回國任教。1929年,就任國民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委員長。“七·七”事變後,因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不滿而被監禁,後經中共全力營救得以獲釋。1949年,馬老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和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後因“新人口論”遭到激烈的批判從而沉寂。1979年被平反,恢複名譽。同年,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1982年5月10日,馬寅初先生駕鶴西去,享年100歲。
馬寅初先生大半生經曆坎坷,卻能笑對世態炎涼,坦蕩麵向宦海沉浮,使自己的生命一達天年。馬老之所以能如此超越灑脫而成為長壽者,主要源於他有一個健強的體質來做人生的支撐。
(1)熱冷水浴
馬寅初堅持運動健體強身,70餘載從不怠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