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家三口,一看便是來曆不凡,尤其是當時的士人以坦胸露腹為潮流,那個中年男子,不正是峨冠博帶,坦胸露腹嗎?
楊彥不敢怠慢,站了起來,拱手肅立。
三個人都打量著楊彥,從外表上看,穿著粗布褐衣,足踏草履,束發的綸巾洗的發白,最多是個地位較低的良人,但是楊彥全身上下都梳理的整整齊齊,儀容俊朗,雖麵有菜色,卻神情恬淡,一雙眼睛也炯炯有神,並無普通人見著士人普遍具有的惶恐或卑微。
這不由讓人嘖嘖稱奇。
中年人問道:“小郎君,你在這作甚?”
楊彥答道:“回君候,我在釣長魚。“
“長魚?”
三人相視一眼,女孩子問道:“長魚是什麼?釣上來能吃麼?“
楊彥笑道:”長魚味道鮮美,除了可以食用,還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藥,有補血益氣、消毒清瘡、除風濕之效。“
”哦?“
中年女子現出了大感興趣之色,連忙問道:”小郎君可否細說?“
“阿母!”
女孩子扯了扯中年女子,不依道:“你都不問問人家小郎君姓甚名誰,有你這麼失禮的麼?”
女子一怔,便轉頭笑道:“嗬嗬~~慧娘長大了,不錯,是阿母的不是,我們都下車吧,這樣坐著才是更失禮。“
”嗯!“
一家三口紛紛下車,女孩子不得無意的介紹道:“這是家君,上葛諱洪字稚川,爵關內候!“
楊彥內心微震!
初來貴地,第一個遇上的居然是在後世被傳的如神仙一樣的葛洪,顯而易見,中年婦人正是葛洪的妻子鮑姑,那個女孩子被稱作慧娘,分明是葛洪的女兒葛慧娘。
當然了,這時的葛洪還沒那麼大的名氣,思想理論也未成形。
楊彥抱拳施禮:“原來是稚川先生,久仰久仰,在下楊彥……之!”
報名號的時候,楊彥多添了個之。
據兩晉南北朝史大家陳寅恪先生考證,名字後麵帶個之,是信奉天師道的獨有標誌,比如沙門常常以竺為姓,不過楊彥認為還不僅止於此,之是虛詞,與當時南人崇尚清談的風氣有關。
那麼,什麼人崇尚清談?
顯然是士族啊,楊彥給自己的名字多加一個之,正是給人一種心理暗示。
“楊彥之?”
果然,葛洪怔了怔,便問道:“敢問楊家小郎君,可是出身於弘農楊氏?”
楊彥暗笑,實際上他正是故意往這個方向引導,弘農楊氏遠在關中,與江東小朝庭八杆子打不著,但是又不能承認,畢竟冒充士族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他隻需要模模糊糊,敷衍了事。
於是,楊彥眉心微擰,說道:“在下出生於建康,先君雖詩書傳家,卻半輩清貧,想來……與弘農楊氏沒甚聯係。”
楊彥越是這麼說,葛洪就越是心存疑惑。
想想也是,別說貧苦良人,就是絕大多數的庶族豪強都目不識丁,有資格詩書傳家麼?
雖然弘農楊氏遠在關中,卻不排除有旁枝流落到了江東,因主家仍在關中,未能入列《百譜》,所以沒法取得士族身份,導致清貧了大半輩子。
所謂《百譜》,百是約數,即跟隨司馬睿渡江的士族,留在北地的世家大族被排除在了外麵,即使後麵有陸陸續續渡江投奔江東,也在政治上受歧視,充其量列為次等士族。
不僅葛洪這麼想,鮑姑也這麼想,夫妻倆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目中讀出了一絲側隱,鮑姑便歎了口氣道:“彥之小郎君,明珠蒙塵,終有放光之時,隻要勤修學問,身處逆境而不氣餒,將來總有光大門楣的機會。“、
楊彥肅容拱手:”多謝葛夫人提點,當今天下喪亂,百姓流離失所,正是我輩發奮之時,我楊彥之雖不敢誇下海口如祖豫州中流擊楫,卻絕不甘於碌碌無為。“
”哎~~“
夫妻倆雙雙歎了口氣,除了祖逖一心北伐,朝庭裏無論吳姓僑姓,均是爭權奪利,還有誰在惦念著故都洛陽呢?念及於此,心裏都是塞的慌,尤其鮑姑的眼眸中竟閃出了點點淚光。
這時,葛慧娘嚷嚷道:“好啦好啦,不說這個了,楊家郎君,阿母剛剛問起長魚藥性,你還沒說呢。“
”罪過!“
楊彥告了聲罪,便道:”長魚入藥,可治虛勞咳嗽、濕熱身癢、腸風痔漏、耳聾等症,其中僅取骨入藥,兼治臁瘡,療效頗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膿,滴入鼻中可治鼻衄,外用則治口眼歪斜,顏麵麻痹,總之,長魚全身都是寶。“
”哦?“
葛洪訝道:”彥之小郎君竟通醫術?“
楊彥謙虛的說道:”通字不敢當,因先君對醫術頗有研究,耳熏目染之下,在下稍有了解,倒是怡笑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