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飲食禁忌
一、中老年人的飲食禁忌
(一)老年人不宜厚味
日常表現出的食欲好與壞,除了和饑餓感及精神因素、疾病有關外,還與味覺、視覺、嗅覺的刺激,胃液的分泌等有關。人在進入老年期後,隨著整體機能的減退,饑餓覺、渴覺、視覺、嗅覺和味覺的功能都下降,這就使老人們對食物的需求、欲望及進食的愉快感減低。老年人因身體老化而導致的吃飯不香,不應用求“厚味”來解決。自古以來,不少名醫告誡人們,太甜、太酸、太鹹、太辣等厚味都有損於健康。現代醫學研究也認為,吃糖多反複刺激胰腺,可使血脂增高,使老年人胰島細胞提高衰竭損傷,從而引起糖尿病。多糖飲食還可致肥胖,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膽石症,增加胰腺和腎髒的負擔。太鹹對人更有害,鈉鹽在某些內分泌作用下可引起小動脈痙攣,同時加速腎小動脈的硬化,使血壓增高。至於太辣、太酸,都會刺激和損傷胃腸粘膜,引起慢性炎症。
那麼,該怎樣合理解決老年人進食無味的問題呢?
首先,在思想上不要因口淡乏味而憂心忡忡。因為長此下去會形成一個見飯菜就發愁的惡性心理循環。其次,要多渠道地增強食欲。
(1)食物的色香味,在烹調時設法將不同顏色、味道的食品,適當調配組合成為色彩誘人的美味食品,作到“色美味鮮”。
(2)改善進食環境,注意飯前衛生,不酗酒,不吸煙,少喝水,以減少對消化道的刺激和避免衝淡消化液。
(3)吃飯要定時定量,尤其不要“零食不離口”,以免使胃腸道得不到片刻的安寧,打亂定時進食的習慣,導致食欲的減退。
(4)每吃一口飯要細嚼慢咽。
(二)老人盡量少食甜
老年人屬於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齡越大越容易罹患糖尿病。有不少老年人本來就是隱性糖尿病或輕症糖尿病患者,平日沒有什麼明顯症狀,空腹時做血糖、尿糖檢查也往往正常,若不查餐後血糖根本不知其患有糖尿病。在此種情況下如果大量攝入糖和甜食或輸入葡萄糖,就會迅速演變為顯性糖尿病。因此,老年人要盡量少吃糖和甜食。
插入圖(老人盡量少食甜)
(三)老不不宜多吃豆腐
豆腐是價廉物美、營養價值豐富的食品。但是,美國醫學研究人員發現,豆腐和豆製品中含有大量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而半胱氨酸則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易於沉積於動脈壁上,最終有可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此外,豆腐性偏寒,胃寒腹瀉者經常大量食用豆腐,亦會加重消化不良。
(四)老人不宜多吃油條
年歲大的老年人易患老年性癡呆症,這是由於大腦萎縮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健忘,對於外界事物漠不關心,思維間斷,大事忽略,小事糾纏,情緒不穩。這種病除遺傳因素外,與人體攝入的金屬鋁有關。鋁對腦神經是有害的,腦對鋁有親合性,腦組織含鋁過多,能催人衰老,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下,行動遲緩,有人用X射線及電子顯微鏡發現,老年性癡呆者的腦組織內含鋁量超過正常人的4倍,甚至30倍,在體內超過正常人的5至10倍。
而油條、油餅這類食品中含鋁較多,這是因為在炸油條時麵中摻入了硫酸鋁鉀(明礬),以一個50克重油條來說,就含鋁10毫克左右,如果每天吃2根油條,1個月可攝入鋁600毫克。一般體重70公斤的正常人體中,隻含61毫克,就這些也正是人體所需要的。為了預防老年性癡呆,宜少吃或不吃加入明礬的油條、油餅。
插入圖(老人不宜多吃油條)
(五)老年人不宜長期吃粥
老年人患牙病多,牙齒缺損者十分常見,有的老人因咀嚼功能不好而長年吃粥,也有少數講究藥膳的人用常年吃藥粥作為對疾病的輔助治療。據觀察,長期吃粥的老年人一般比較消瘦,原因是老年人的胃動力較差,如果吃粥的量過多,胃難以很快排空,就會感到胃部不適;以同樣體積的粥和米飯相比,粥所含的米粒少得多,如果長期吃粥,得到的總熱量和營養物質不夠維持人體的生理需要,難免入不敷出。
按傳統的說法:吃粥容易消化。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有人對粥、飯、饃的消化吸收情況作了研究,結果是——糖吸收率:粥96.5%、飯99.5%、饃99.9%;蛋白質吸收率:粥56.1%、飯99.5%、饃99.9%。為何會出現這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呢?主要是因為吃粥不必細嚼,而吃飯必須咀嚼。咀嚼不僅要用牙齒把飯粒細細咬碎,同時還會促使唾液分泌,而唾液中所含的酶對澱粉也有幫助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