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理障礙與防治
一、老年人常見心理障礙
(一)獨處的焦慮
老年人與青年人相比,更加重視親情,盼望一家人團聚,和和睦睦,互敬互愛,同時,老年人也更加多愁善感,情感世界豐富。因此,老年人不喜歡獨處,一旦獨處易發生心理障礙。
首先,獨處的老年人經常是一個人呆在家中,許多老年人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有的老年人黎明時分再也睡不著覺,但起床後又無事可幹,無話可談,難免感到孤獨和難過。久而久之,老年人便在這種寂寞與孤獨的環境中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心灰意懶,情緒低落,甚至產生自殺念頭。
其次,獨處的老年人最擔心自己生病。一旦生了病,自己動彈不了,身邊又無人可以幫助,特別是缺少來自親人的慰藉。這種情況下,獨處的老年人會出現更多的心理反應,如緊張、恐懼、擔心、焦慮、敏感等。
因此,人到了老年後要避免獨處,盡量與子女住在一起或住在附近,子女要關心體貼老年人,多回家走走,問寒問暖,使老年人感到家庭氛圍和親情帶來的幸福與快樂。如果子女都不在身邊而又喪偶的老年人,有條件再婚的,子女必須支持。如不想再婚或缺少再婚條件者,子女應將老人接到家中一起生活,如果老人要去養老院或老年之家生活,子女也應支持並給予經濟上保障。總之,老年人盡量少獨處,以避免長期獨處引起心理障礙或疾病。
(二)遠離抑鬱
目前老年抑鬱症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老年人退休回家,與老同誌、老朋友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再加上子女一個一個地離開,平日的生活中隻剩下老兩口做伴兒,令老人不免覺得孤獨。而且步入老年,健康也就成為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家庭照料、外出行動等各個方麵總是不如中青年人,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是因為脆弱的身體才導致了心理疾患。
插入圖(遠離抑鬱1)
預防老年人患上抑鬱症就要懂得老年人“越怕老越老得快,越怕病越老得病”的道理。老年人要記住這樣一句古詩:“畏老老先至,憂病病彌縛,無畏複不憂,是除老病藥。”就是說,老年人不要整天想著自己老了該怎麼辦,也不要害怕疾病,這才是對抗疾病最管用的良藥。
老年人要培養一個愛好,要多參加集體活動,例如打打牌、聊聊天、參加老年旅行團等等。這種集體活動要比一個人在家裏看電視更有利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協助子女做些家務,例如收拾房間、買菜、教導孫輩等,要知道老年人絕不是家庭的負擔,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曆是家庭中最寶貴的財富。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老年人要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但決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健康”上,很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經常是這樣“研究”出來的,越琢磨就越覺得自己不舒服,很容易就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裏,使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全是疾病,再也顧不上那些美好的東西,如此又怎能不抑鬱呢。另外,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煩惱,這並不可怕,重要的是,這時候老年人一定要找一個親人或朋友聊一聊,把心中的委屈、煩惱和擔憂講出來,講出來比悶在心裏好。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家人或朋友,他們的幫助將使老年人度過那段“最艱難的日子”。
插入圖(遠離抑鬱2)
此外,老年人要接受子女離開自己的現實,把其理解為“我已經把孩子培養成人,完成了自己應盡的義務”。同時年輕人,也不要總認為老年父母不愁吃、不愁穿,往往忽視了老年人的精神問題。其實老年人更需要子女給予關心和幫助來增強他們生活及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年輕人要多抽空看望父母,多與他們交流、溝通,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並給老年人以精神安慰。
(三)愛發脾氣
火氣大,愛發脾氣,實際上是一種敵意和憤怒的心態。當人們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相悖時就會產生這種消極的情緒反應。心理學研究表明,脾氣暴躁,經常發火,不僅是強化誘發心髒病的致病時,而且會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學會控製自已,克服愛發脾氣的壞毛病。
意識控製當憤憤不已的情緒即將爆發時,要用意識控製自己,提醒自己應當保持理性,還可進行自我暗示:“別發火,發火會傷身體”,有涵養的人一般能做到控製。承認自我,勇於承認自己愛發脾氣,以求得他人幫助。如果周圍人經常提醒、監督你,那麼你的目標一定會達到。
反應得體當遇不平之事時,任何正常人都會怒火中燒,但是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應該心平氣和,冷靜地、不抱成見地讓對方明白他的言行之所解,而不應該迅速地做出不恰當的回擊。從而剝奪了對方承認錯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