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平衡
所謂“飲食平衡”,是指飲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恰當。“飲食平衡”是飲食養生的重要原則。
雜食指的是粗、細糧都吃,葷、素菜搭配,膳食品種多樣化。我國傳統膳食的特點是雜,古代醫學就提倡“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雜食更有利於健康
我們日常吃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基本食物主要有五大類:穀類及薯類、動物性食物、豆類及其製品、蔬菜水果類以及油、糖、酒等純熱能食物。穀類給我們提供能量;豆類及其製品供給我們蛋白質;蔬菜水果可以提供纖維素和無機鹽。
這裏所說的雜食概念指的是粗、細糧都吃,葷、素菜搭配,膳食品種多樣化,它的好處主要就在於營養物質的齊全與互補。
雜食有什麼優勢
食物搭配的品種愈多,各種營養素的互補效果越好,膳食營養越容易平衡。穀物中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穀粒的表層,如果與薯類一起食用,可互補其各自營養素的不足。
蔬菜可是營養物質的“綠色倉庫”,它們大多含有許多無機元素鈣、磷、鐵、銅等,是組成骨骼、促進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所含的食物纖維,還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腸癌。
而肉、蛋、魚、蝦等富含蛋白質、脂肪,其中的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更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如果與豆腐及豆製品一起食用,可以說是相得益彰,能互相提高對方的吸收利用率。
怎樣得到更充分的營養
西方國家曾經流行的“四色膳食”,意思是說每天的飲食中至少有四種顏色的食品——紅、白、綠、黃,這和我們的雜食觀其實不謀而合。
我們日常吃的食物有很多種,其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除母乳外沒有一種食物能供給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所以食用多樣性的食品,即五味齊全的食品,身體才能得到其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平衡的營養和能量。
雜與專,平衡最重要
單調的食品,必對身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如牛奶和雞蛋是含有豐富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的營養物質。可天天吃這兩種食品而不吃其他菜肴,會造成機體缺鐵或心髒病變。
生活中還有很多人為了健康長壽而十分注意營養問題:一聽說某種食品多吃不好,便從此與之絕緣;而聽說某種食品有助於延年益壽時,就天天吃,月月吃。而且,我們的食欲可以自我調節,使之正常;想故意少吃或多吃某種食物都是徒勞無益的。
平衡專家一點通:
各種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都不盡相同,我們的健康飲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的需要。對於我們來說,不僅要廣泛食用五大類食物,在食用各類食物時也不要一成不變,要經常變換品種。
偏食難以獲得全麵的營養
養生專家提醒,偏食不是一種好習慣,它和養生原則相違背。人需要的營養應從品種眾多的食物中攝取,因為吃的食品越雜,取得的營養素越豐富、越完全。
有偏食習慣的人,往往有的食品吃得多,有的食品吃得少,甚至根本不吃。這樣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容易發生營養不良。就拿蔬菜來說,有的人不吃芹菜,可是芹菜裏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芳香油,其中芳香油可以增進食欲,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起到降低血壓和健腦的作用;特別是芹菜含鐵豐富,常吃可以防止發生貧血。
再如有的人不吃胡蘿卜,其實胡蘿卜在蔬菜中營養極其豐富,由於它含有胡蘿卜素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常吃對身體有益,還可防止夜盲症,並可增強粘膜和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細膩不粗糙。
有的人不吃紅薯或豆製品,實際上薯類含糖分很高,而大腦活動時的能量來源主要是糖。此外,薯類所含纖維素也很多,可以防止血壓增高並可通暢大便。平時常吃的豆製品是由大豆製成的,大豆中含有的卵磷脂,常吃有助於提高智力。
以上例子說明,日常飲食不應偏食,不可以根據愛好偏愛某種食物,而應當從營養角度出發吃多種食物。
更加嚴重的是,偏食容易導致某些疾病。偏食不能供給人體所需營養,有的過剩,有的則缺乏,這樣極易發生疾病。如多吃糖容易引起胃病、糖尿病、皮膚病;多吃肉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偏食鹽則易使血壓升高。偏食還可影響後代,因為體內營養不能滿足胎兒的生長發育,從而導致疾病、畸形、營養不良。
所以,為了健康必須改掉偏食的毛病,應該是高檔、低檔食品搭配,肉蛋糧菜都吃,這樣才能遠離疾病、獲得全麵的營養。
平衡專家一點通:
偏食會引起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力低下、維生素缺乏、智力和身體發育遲緩等一係列問題,所以生活中我們必須科學的安排膳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全麵合理的獲取營養。
零食不防適當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