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傾訴與封閉中的平衡(2 / 3)

3.異性朋友可以滿足兩性感情的彌散性需求。

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專一性,可兩性感情有其彌散性的一麵。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人的活動必須受社會規範的製約。婚外情通常是社會輿論所不容的,而異性朋友之間的感情體驗,既沒有違反社會道德,也可以滿足人們對兩情感情彌散性的需求。

由此看來,向異性朋友傾訴,是正常而自然的現象,在需要傾訴時,不妨讓異性朋友來作為你的傾聽者,或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平衡專家一點通

對於男性來說,女性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最佳聆聽者,她們比較善解人意,比較容易理解和體貼談話者的處境和苦楚。而對於女性來說,男子同樣是最出色的聽眾,一個擁有男性朋友的女性,往往會將自己的一切問題毫無保留地向他提出,以求得解決的辦法。

切勿自我封閉

自我封閉是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而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

自我封閉的表現和危害

1.不願結婚。大男大女寧願獨身也不願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願意承擔起建立家庭、養育子女的責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現理想中的“白馬王子”。他們或者回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都將自己封閉起來。

2.社會恐懼。這多發生在那些性格內向者身上,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隻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亂對號入座,心理緊張起來。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幹脆躲在家中不出來。

3.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自己做錯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4.消極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好壞,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

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自我封閉的自我調適

1.樂於接受自己。要學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於接受自己。

2.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新陳代謝;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

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克服孤獨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對象開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

3.精神轉移法。即將過份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它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如練字、作畫、唱歌、練琴等。

4.係統脫敏法。自我封閉者要正視現實,要勇敢地參與社會生活,找機會多接觸和了解外人。這樣不斷摸索經驗,可擴大與外界的交往。這可以從簡單的做起,逐步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

平衡專家一點通

自閉症即人為地自我封閉於一個相對固定與狹小的環境中,由於隔絕了與人的交往而產生的心理障礙的症候群。在少年人群裏更易發生。常見的表現是:孤僻,膽怯,自私,任性,不幫助別人,也不讓別人幫助。忽而自傲,忽而自卑。因此,尤其應該注意防治少年兒童的自閉症。

老年人尤其不可自閉

人到老年,由於身體肌能的逐漸減弱,視聽活動功能相應的下降,於是,常有些老年人以自己身體不方便為借口,成天把自己關在家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幾乎與外隔絕,偶爾有外出的念頭,也因自卑等心理作崇而往往作罷。其實,這種看似“享福”的自我封閉,對人體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加重心理負擔

大部分老年人都是從第一線上退下來的,不管他們有功勞也好,有苦勞也罷,他們的心理或多或少總會有些不平衡,有的老年人因本職工作做長了,一下子從崗位上退下來,會覺得無所適從,找不到自己的合適位置,想對別人訴說,卻又怕別人不理解而成笑話,於是,就隻好壓抑著心情打發日子,久而久之,老年人壓抑的心理得不到解脫、釋放,漸漸形成了部分老年人易怒、爆燥、孤僻、多疑等不良性格,加大了心理失衡的偏差,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大的損傷。

加速肌體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