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養生與我們同在

顧名思義,“養生”即養護生命之意,其目的當然是為了達到長壽。每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因此,養生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工作。

當前都市人關注健康與養生的不多,他們覺得養生離自己很遠,很多人一聽到養生,往往不屑一顧,尤其是年輕人和自認為很健康的人(主要是長期從事體力活動和鍛煉的人),他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我的身體已經很好了,還要養生嗎?”一般的人認為隻要自己身體無病,也就用不著養生!

真實情況真如他們說的那樣,養生離自己很遠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麼一個奇怪的事情再做結論吧,2005年4月10日上午8時44分,著名畫家、導演陳逸飛在上海逝世,終年59歲。

陳逸飛先生的去世令世人惋惜,因為他正處於事業發展的頂峰,以他的資質和能力,如果假以時日,他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可是,就在他全身心地投入他所熱愛的事業時,他的生命之旅卻戛然而止,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通過陳逸飛先生突然去世這個事情,讓我對現代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狀況產生了困惑。我反複思考一個問題:一樁吸引人全身心投入的事業究竟能養生還是會傷生?怎麼樣才能把握二者的分寸?

其實解決這個困惑的根本途徑就與養生有關,因為陳逸飛先生的突然去世就與養生的大敵“過勞死”有關,“過勞死”不過是亞健康狀態導致的一種嚴重後果。

那麼亞健康是什麼?它對人們的健康會產生哪些嚴重後果呢?

一般人常常認為,人隻有健康和患病之分,其實這是養生最危險的誤區。新的醫學研究表明,人體健康與患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過渡的中間狀態,叫做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俗稱,學術上的名詞是“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如果長期不糾正CFS,就易引發“過勞死”。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人是處於健康還是亞健康狀態呢?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狀態而不隻是身體無病。根據這一定義,研究人員經過調查發現,在一般人群中真正患病和完全健康者不足2/3,還有1/3以上人群處於第三狀態。

資料表明,亞健康狀態長期得不到糾正的人群,將來2/3死於心腦血管疾病,1/10死於腫瘤,1/5死於吸煙引起的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病以及意外事故,隻有1/10的人有望安享天年。

處於亞健康狀態的這些人主要表現有:食欲不振、易怒、頭痛、疲乏失眠等,這些症狀往往困擾著人們的正常生活。

麵對這種情況,有的人亂投醫、亂吃藥,有的人手足無措,思想負擔反而加重,有的人則完全不當一回事,認為這是生活忙碌的自然狀況,沒必要大驚小怪……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應對方法。隻有認真研究亞健康的現狀和轉化,正確引導人們的養生需要,普及科學的養生方法,對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具體說到陳逸飛先生,他之所以英年早逝,就因為他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不能合理地休息、養生,從而使身心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體力和精力都過度透支,導致了健康狀況的急劇惡化。

看來,養生並不像有的人認為的那樣,它不是一種將來的行為,而是伴隨人們一生的有益活動,它離我們不遠,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就在我們每天的一言一行、一張一弛中。

修身養性背後的玄機

養生不是一種率性的行為,它需要領悟,需要一種智慧,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你的養生願望。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麵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麵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