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因時而論: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隨自然界的變化而變化,很有規律。而現代人冬有暖氣,夏有空調,對自然界的寒暑變化反應遲鈍。所以,養生應從每日生活入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因地而論:古人居住在村莊,雞犬相聞,人與人比較容易溝通。而現代人住在樓房裏,鄰裏之間很少來往,心理壓力大,故養生應多采取一些團體性質的健身運動,既可鍛煉身體,又可以結交朋友,消除孤獨感。
因人而論:古人多從事體力勞動,身體運動的機會比現代人大許多。他們喜歡修習靜功以調理氣機、修煉身心。而現代人多從事腦力勞動,身體運動的機會很少,故跳舞、拳術、慢跑就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些缺憾。另外,也不能一概而論,對於生性好靜的人,練習書法,侍弄花鳥,也可以自得其樂,頤養天年。逆性而為,反而會增加心理壓力,有損健康。
講了那麼多的養生之“道”,有的人便會認為養生高深莫測,其實不盡然。據國際權威機構調查,全世界最有名的長壽地區在日本的一些海島上,而海島上壽命最長的人是吃魚的漁民。當好奇的旅遊者去詢問他們養生秘訣時,他們的回答是一致的:因為魚好吃又能夠讓我們很少生病,所以我們就要一代又一代地吃下去。
這個地方的漁民沒有什麼高深的養生知識,可是他們能怡然自得地在平靜生活中,向人們詮釋出養生精髓,所謂的養生智慧其實就蘊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隻要某種事物能夠讓我們開心,讓我們健康,我們就要堅持把它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養出來的生活品位
養生是一件好事情,兩千多年前戰國時,莊子就開始關注此道。他在《養生主》中說:順任自然的理路,以作為經常遵循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養護身體、享盡天年。
莊子的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養生不僅能夠讓我們健康長壽,而且能夠提升我們的生活品位。
之所以說能提高品位,最關鍵的是養生作為一項係統性活動,從多個方麵推動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有五個方麵,即:調控養生、文化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藥物養生。
調控養生指通過對心理平衡的調節和生活起居的周密安排,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調節心理平衡就是增強心理免疫力。
大量事實證明,人在麵對疾病時,心理防線一旦崩潰,則會成為疾病的犧牲品。英國皇家學院的研究人員對475例癌症手術後的患者進行觀察,發現其中注意精神調節,相信自己能戰勝病魔的人,其生存期遠遠超過那些精神頹廢甚至絕望的人。
文化養生指通過各種文化修養,提高思想境界,保持良好心態,從而實現健康長壽的一種養生方法。
養生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道家文化主張修道德養生;佛家文化主張修功德養生;儒家文化主張修品行養生。對於這些文化傳統,我們要取其精華,摒棄糟粕。隻有胸襟開闊,暢達情誌,熱愛生活,才是益壽延年的重要法寶。
運動養生是古今中外公認的抗衰老的靈丹妙藥。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養生學強調適度運動對人體有益,是因為離開了運動,人體的氣機便會壅滯,疾病常由壅滯而產生。這裏必須指出的是:運動要適度。運動方式要因人而異,運動強度要適量。
飲食養生指通過飲食而達到養生的目的。飲食養生包括合理膳食和飲食治療。膳食是為了攝取營養,保持營養充分與均衡才是膳食的根本要求。飲食療法是依照人的病情需要而配製的特殊飲食,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藥物養生指使用各種藥物而實現養生目的,在老年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
藥物有以下功能:一是可以延長細胞壽命,二是可以調節免疫功能,三是可以改善機體代謝、調節內環境的平衡,四是可以改善內髒功能,五是具有抗感染作用。因此,我們要在醫生指導下,精心實踐藥物養生。
人生是短暫的,但是隻要我們注重養生,那麼就一定能夠使自己在有限的人生曆程中活出精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