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雲“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說,當人的精神狀態良好時,不容易產生疾病。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百性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齡;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醫學家張景嶽也說:“欲壽,惟其樂;欲樂,莫過於善。”
他們都認為,要想擁有健康之軀,必須要有良好的品德。
為什麼良好的道德修養對人體具有這種奇特的養生功效呢?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融洽的社會關係、良好的心理活動可以使體內分泌較多的有益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經細胞的興奮性調節到最佳狀態。
同時,大腦中可分泌一種天然鎮靜劑,使人獲得內心愉悅,有助於緩解心中的鬱悶和煩惱。有人對一組做好事者進行唾液分析,發現他們的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大大增加,該物質是一種抵禦感染性疾病的抗體。這為做好事的人能減少感染性疾病的發生提供了科學依據。
臨床心理學家則從社會、精神方麵進行分析,樂於助人的理念與養生外生原則是一致的,樂於助人強調以他人為中心,養生的外生原則則提倡他人愉悅是自身幸福的源泉。
從養生學的角度分析,德高益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麵:
首先,德高者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人際關係良好。他們能正確認識自我,尊重社會需要,遵守道德規範,充滿信心和責任感,妥善地解決人際中的各種矛盾與衝突。
他們與人為善、寬厚待人的行為,能喚起他人的感激、喜歡和熱情,給自己帶來良好的心理感受和心靈慰藉。醫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與別人在一起,具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比缺少社會關係、無交往的孤獨者長壽2.5倍。
其次,德高者心地善良、正直、富於愛心,凡事為他人著想,那些敵意、仇恨、不友好、無謂爭論、惡性競爭等多與他們無緣。有資料表明,常懷敵意心緒者,患心髒病的可能性最大,其冠狀動脈容易被堵塞。
研究發現,人在說話時,血壓會升高,而在傾聽別人談話時,血壓又迅速下降(這樣便會取得一種平衡)。而那些懷有敵意、仇恨和熱衷於惡性競爭的人,從來都不會對別人的談話洗耳恭聽,隻是在尋找機會反駁別人,從而喪失了達到血壓平衡的機會。
這樣,在經常戒備、處處設防中,他們很容易患上高血壓等心身性疾病。
最後,德高者心胸坦蕩,光明磊落,無憂無愁,無患無求,身心總處於淡泊寧靜的良好狀態中。而那些道德修養差的人,為了一己之利常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其胡作非為又必然導致做賊心虛,產生緊張、恐懼、焦慮、內疚等心態,甚至有人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終日。
這種無形的心理負擔和壓力,使大腦皮質功能失調,器官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出現心悸、失眠、頭痛、頭暈、食欲下降等症狀,嚴重者還會誘發某些精神疾病。
清人金纓說:“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益。”
養生重養德是傳統的養生理論,它要求人們平時除了注意營養平穩和鍛煉身體外,更需要注意養德。始終不渝堅持以德為本,養生必養德,此乃養生益壽的希望所在。
距離產生健康
與人交往要有距離感,很符合養生學原則,這體現在:距離是對他人的尊重,可以營造讓自身滿意的和諧氛圍,有助於養生;距離是對自身的肯定,能夠換取他人的認同,這同樣有利於養生。
因此,肯定人際交往的距離原則,其實就是在涵養自身與他人的關係,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