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為人處世的養生哲理(3)(2 / 3)

不要對人太好了!好事幾乎都被做盡了,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自身的需要。

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在卡耐基成功人際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

心理學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

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

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留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

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那我們需要保持多大的距離才能給人以安全、快樂的感覺呢?

就養生要求而言,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範圍,具體說來,距離的類型主要有如下幾種:

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範圍在6英寸(約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範圍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

就交往情境而言,親密距離屬於私下情境,隻限於在情感上聯係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在社交場合,大庭廣眾之前,兩個人(尤其是異性)如此貼近,就不太雅觀。

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隻限於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隻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屬於這個親密距離圈子內的人隨意闖入,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禮貌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也會自討沒趣。

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

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個人距離的遠範圍是2.5~4英尺(76~122厘米)。

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4英尺)端。

人際交往中,親密距離與個人距離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