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是更高層次的自我肯定
觀察
作者:郭霞
昆山事故再次警示我們,轉型,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議題。與其全盤否定過去的成績,不如正視現實,真誠反思,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肯定。
關於服務外包,有一句話來形容:“你可以讓別人代你取快遞,但是不會讓別人代你去銀行存錢。”換言之,隨著全球產業大轉移的浪潮,那些與創新、智慧、技術無關,邊邊角角的一些產業,便來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尋求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
其實不單單是服務外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速發展主要就是得益於這種模式:外商紛紛搶灘成本窪地,勞動力密集型加工企業帶來經濟的高速發展。昆山便是一例。
昆山,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地處上海與蘇州市區之間,根據公開資料,昆山市2014年戶籍人口75.3萬,2013年GDP總額達2920億元,其中,台商創造了50%的GDP。昆山目前有台資企業4000餘家,集聚了全國1/9的台資,總投資額達到520多億美元,素有“小台灣”之稱。富士康、廣達、緯創、捷安特等相繼在昆山落戶,繼而引來了近千家做配套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絕大多數都集中於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和民生用品四大行業,尤其以電子信息業最為龐大,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在2014年8月2日之前,昆山,這個名字代表的是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最強的縣級市,全國百強縣之首,蘇南模式的典型,是最成功的經濟發展樣本。而這一切的榮譽和光環,隨著昆山市中榮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的驚天一爆,都開始變得黯淡。
“你永遠無法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8月2日,昆山市中榮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發生粉塵爆炸,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傷。在公開報道中,這是昆山市發生的最大安全生產事故。
隨著爆炸事故的發生,痛心之餘,對“蘇南模式”的爭議也熱烈起來。質疑招商引資者有之,否定“蘇南模式”者有之,全麵抹黑昆山者亦有之。而血的代價應當為我們換來怎樣的理性思考,才能夠讓我們直麵鮮血淋漓,撥開迷霧,看清前麵的道路?
招商引資,利用廉價勞動力承接全球產業轉移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即所謂“幫人取快遞”的環節,這是改革開放前30餘年中國東部大多數開放城市的選擇,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各地經濟開發區更多的是像一個大工廠,而非創新的研發平台。“昆山之路”實際上是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而多年來,這種粗放式的發展埋下了多種隱患:生產安全很難得到保證,環境汙染日趨嚴重,勞工保障欠缺。在各地爭搶投資,爭上項目之時,落戶企業忽視生產安全,忽視社會保障,忽視食品安全等一係列問題頻出。
轉型,是一個說了多年的話題,而昆山事故也再次警示我們,轉型,更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議題。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近日的“藍色青島大講堂”上作題為“轉型中國·大國大時代”的演講,他曾表示,中國麵對全球經濟規則新的變局,與過去35年強調出口和招商引資不同,下一步更應該強調依靠本國的消費和投資來支撐我國的發展。過去,靠拿別人的“奶酪”來發展,現在,靠給予別人“奶酪”來發展。他進一步表明:“前35年的以低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產業結構已經不能繼續下去,要轉向創新驅動、人才驅動、綠色驅動。”
實際上,倒逼轉型的形勢已經來勢洶洶。以蘇南地區的台灣企業為例,近年來,其成本窪地優勢已經不再突顯,蘇南地區的資本原始積累基本上已經形成,昆山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大批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強的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生存愈發困難。
而早在2013年2月3日,被當地政府稱為“昆山實驗”的“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得到了國務院正式批準。改革總是伴隨著陣痛,轉型也必然充滿艱辛,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轉型,提升質量,這種變化不僅是效率層麵的,還應該包括更多人文層麵的改進。
但無論如何,轉型是一條不能掉頭的路,麵對慘烈的事故,與其全盤否定過去的成績,不如正視現實,真誠反思,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肯定。